■文/图 本报记者 薛宏冰
通讯员 张凌云 朱红亚
“这次绩效考评,我的等级怎么这么低?”“这次干部提拔,为什么提他没提拔我?”“村级事务执行规范不规范?”以前,在郾城区总会有关心自身利益的干部、村民提出各种问题。现在,这样的问题早就烟消云散。这一切归功于“阳光漯河”建设。
作为“阳光漯河”建设的起源地、先行区,郾城区持续巩固深化“阳光漯河”建设工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有力提升了各类事务管理水平。10月11日下午,该区召开“阳光漯河”建设规范提升年推进会,全面总结郾城区“阳光漯河”建设工作,对“阳光漯河”建设工作再安排、再加压、再强化,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三个保障”
房子盖得牢不牢,先看框架搭得好不好。“阳光漯河”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制度保障是关键。郾城区强化“三个保障”,推动“阳光漯河”建设落地生根见实效。
组织保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郾城区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阳光漯河”建设的意见》《“阳光漯河”建设工作推进台账》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将“阳光漯河”建设与经济发展目标一同部署,形成了“党委牵头、纪委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职领导、专职人员,保证“阳光漯河”建设工作强势铺开、快速推进。
工作保障。郾城区将“阳光漯河”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款专户,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明确两名正科级纪检监察干部主管、主抓“阳光漯河”建设工作,保障各条块、各领域工作顺利开展。高规格、高标准重建“阳光漯河”网络中心。目前,该区数字化平台已经安装完毕,近期可联网投用。届时,全区各相关单位、镇、村的“阳光漯河”建设情况足不出户就能一目了然。
机制保障。建立“阳光漯河”建设工作定期调研、定期研究及重大事项集中会商制度。郾城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纪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对一些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集中研究、共同协商。同时,把“阳光漯河”建设纳入全区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建立专项台账,逐级分解责任,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制度,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突出“五大建设”
所谓“阳光漯河”建设,就是把工作晒在阳光下,直接面对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阳光”?如何才能让群众真正“明明白白”?
这是郾城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道难题。群众在渴盼,领导干部在深思。曾经创造过无数骄绩的郾城区,决不愿落后。
该区突出阳光村务建设、阳光党务建设、阳光政务建设、阳光司法建设、阳光民生建设“五大建设”,着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在阳光下工作、群众在阳光下监督、地方在阳光下发展”。
在“阳光村务”建设过程中,该区突出“全过程规范、全覆盖公开、全方位监督”方针。全过程规范。督促村(居)做到记录规范、逻辑清晰,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所有重大事项必须走“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决议结果、实施结果全部公开,上报的村级事项及财务报表、票据等必须由村监委会签字盖章。全覆盖公开。推行“三有一码”信息公开机制,即村有公开栏、组有明白墙、户有明白卡、扫二维码知村事,让“阳光村务”家喻户晓。全方位监督,采取设立纪检委员和监察员等举措,将落实“两个责任”延伸到基层党支部,在全区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区、镇、村三级监督体系,确保所有公开事项均经得起村民监督和各级检查。
突出阳光党务建设。着眼大党建,突出抓好“组织、纪检、宣传、统战、政法”五大板块建设,分类确定郾城区委、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党务公开内容,使全区各级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有规可依、有标可对、有章可循。尤其是针对机构改革中新组建、新成立和职能调整的单位党组织,按照规范提升年活动要求,健全权责清单、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图等,并按照公开内容、公开范围、公开方式等相关要求,及时做好线上线下公开。
突出阳光政务建设。按照深化“放管服”的工作要求,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均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截至目前,该区各单位办理事项已基本实现进驻行政服务大厅,“百名局长坐窗口”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食品经营许可、涉税办理等业务已正常办理。同时,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原法定事项30日办结的压缩为15日内办结,让群众享受“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务。
突出阳光司法建设。大力开展检务、审务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监督,努力打造阳光透明、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郾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为主平台,建立了网上查询、电话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案管岗位查询“四位一体”案件信息查询机制。今年以来,利用案件信息平台公开重要案件信息50条、程序性信息460条、法律文书169份。郾城区人民法院以审判为中心,创新实行立案、庭审、执行、司法拍卖、裁判文书、审务“六公开”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群众与法官“零距离”接触。
突出阳光民生建设。对涉及的扶贫解困、村级阵地建设、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机补贴等群众关注的各类民生项目,及时公示公开,并组织观摩会,观摩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调整。
伴随“五大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个“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基层权责运行体系正在郾城区逐步形成。
抓好“四项重点”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让阳光洒遍郾城区的每个角落,让“阳光漯河”建设落实、落细是关键。郾城区委、区政府深知这个道理。为让“阳光漯河”建设真正落地开花,该区抓好四项重点。
抓责任落实。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明确镇(街道)、区直单位“一把手”为“阳光漯河”建设第一责任人,村(居)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人、每个部位、每项细节,形成了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的联动格局。
抓宣传发动。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阳光漯河”建设动员大会,对村(居)“三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利用宣传车、宣传彩页、广播、墙体标语等宣传造势。除此之外,创作文艺节目,以打快板、唱小戏、演小品、讲案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阳光漯河”建设的知晓率。
抓平台建设。在线上,运用电子手段和互联网载体,推动党务、政务等事项一网办理,办事群众可通过漯河政务服务网和漯河智慧政务App进行网上申报、提交材料或查询办理事项的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事项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利企便民。目前,全区30个区直单位、8个镇(街道)和区行政服务中心已全部接入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在线下,建成郾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并全部配备智能化设备,为办事群众提供网上申报、排队取号、自助打印等服务。
抓督导问责。成立督导督查组织,定期通报排序,持续加压紧逼。制订《责任追究办法》,完善过错追究机制,全面加强过程监督和问责追责。今年以来,先后向郾城区纪委移交问题线索7个,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7份,2个乡镇被约谈,25人受到诫勉谈话等处罚。
“下一步,我们要抓推进、育亮点、求实效,持续规范提升‘阳光漯河’建设。”郾城区委书记周新民说,要以开展“阳光漯河”建设规范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奋力推动“阳光漯河”建设高质量发展,为落实“1351”工作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