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虎妈”“狼爸”不计成本地对子女进行“超前教育”,从好工作顺序倒推到好小学,以至诞生的那一刻。逼着孩子去上英语、奥数、书法等培训班,琴棋书画各种才艺一个不落。微信圈曾疯传这样的段子:襁褓中的小朋友枕边戳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这个纸尿裤里的宝宝,还不会走路,就被加入奔跑的行列。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将来有份好工作,但好工作并不等于好生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重要。起跑线确实存在,只不过既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幼儿园,而是他们的父母,正所谓“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每个孩子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方式、文化程度、道德素养,对孩子的影响至深至远。所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才会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坦承要将其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排在首位的就是家庭。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成功之路不限于进名校,起跑线当然也不是成绩单。
前不久,9岁成都女孩黎子琳的全英文演讲视频上了热搜,在马德里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她以熊猫保护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青少年在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努力,号召大家“珍爱熊猫,珍爱地球”。小姑娘流利的英语表达、自信大方的举止让家长们感叹“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英语老师,从黎子琳出生开始,家里就通过英语儿歌和动画片等打造语言环境,是不折不扣“别人家的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职位高低,薪酬几多,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父母的习惯、喜好、脾性像一面镜子,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照耀着他们的未来。如果你手不释卷,孩子牙牙学语就会把翻书当游戏;整日沉迷麻将无法自拔的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平心静气埋头苦读。
当我们看清了起跑线的所在,也就能领会这个道理,孩子的成长背后,是家长的成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为孩子营造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只有家长视野开阔,才能为孩子谋划更远大的未来;只有掌握儿童成长规律,才能遵循科学的教子方法。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盏灯。愿所有父母都能摆脱起跑线焦虑,用真诚、善良、勇气照亮孩子的未来。
佟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