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2012年是“80后”女孩陈琛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她第一次走上教学岗位,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山路小学。
从教几年来,她把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教育事业,把母爱般的温暖献给了学生。她先后获得了优秀班主任、市文明教师、市优秀教师的称号,还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二等奖、市“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演讲比赛一等奖、市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市教学标兵”等荣誉。2019年11月,她获得了市“最美教师”称号。
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那个夏天,恰逢她刚刚休完产假,一开学就面临着班级管理、学籍录入等繁杂工作。班里50多名学生,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离异家庭,有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量可想而知。就在她忙得不可开交时,襁褓中的女儿突发化脓性腮腺炎,出现高烧惊厥的症状。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千头万绪,陈琛实在没有精力兼顾,只能二选一。一番权衡后,她忍痛将医院里的女儿撇给婆婆照顾,自己坚持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学籍录入,陪伴新生们快速适应了小学生活。陈琛告诉记者:“放到今天,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那是职责所在。”这件事发生之后,陈琛就养成了在包里常备退烧药的习惯,她说这样会让她更有安全感。
陈琛对孩子并非铁石心肠,恰恰相反,她对孩子有着春晖般温暖的爱,但作为教师,她不得不将这份爱分享给班里的所有学生,因为还有那么多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的孩子需要她的关爱。
一次课堂上,陈琛发现张璐(化名)趴在课桌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便下意识地上前一摸,发现张璐的额头烧得厉害。陈琛赶紧打电话给张璐的家人,但始终联系不上。原来,张璐的父母离异后,她跟随奶奶生活,而奶奶为补贴家用在饭店里打工,平时出门不带电话。无奈之下,陈琛把课交给别的老师,带着张璐去看病。
几天后,张璐塞给陈琛一张小纸条,陈琛打开看后泪流满面。张璐告诉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和妈妈联系了。“您带我看病的时候,我觉得好幸福啊!我能偷偷叫您一声‘妈妈’吗?”张璐写道。
相处的时间越久,陈琛对学生的了解就越深,了解加深一分,她对他们的感情就深沉一分。班里的学生刘雯(化名)是“建档立卡”户家庭,她爸爸曾是画家,因一次突发脑溢血后,再也无法握住画笔。面对常常以泪洗面的妈妈,刘雯的心变得封闭起来,整日闷闷不乐,集体活动也从不参加。陈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开始在课堂上鼓励刘雯发言,只要刘雯勇敢地站起来,陈琛就会表扬她。遇到集体活动,陈琛主动询问刘雯的想法,让她提建议,为她营造参与感。渐渐地,刘雯变得开朗起来。一次家访时,刘雯母亲告诉陈琛,本来上二年级时就考虑将孩子转到姥姥家上学,孩子听说后,哭着说:“我不要换学校,我不要换老师,我要跟着陈老师。”她非常感激陈琛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
在陈琛班里,这样的孩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陈琛心里,她能做的或许不多,也只有在未来的教学生涯里,对他们真心以待,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