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寒假来临,如何让孩子的假期更加精彩,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既要让孩子得到放松和休息,又要让他们在寒假里有所收获,阅读课外书籍显然是不错的选择。在日前记者的采访中,老师们对寒假阅读给出了如下建议。
结合过年期间时间安排的特殊性,召陵区实验小学王秀巧老师建议,鼓励孩子养成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习惯。1个小时,孩子既不会感觉疲倦,也不影响他们享受假期里的精彩生活,却足够品味一篇美文,或是浏览一段故事、欣赏几首诗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们最好能够抽出时间陪同阅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增进亲子感情。
“阅读后,最好能让孩子写下读书笔记。可以写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摘抄书中的优美句子。”王老师说,“孩子养成习惯后,家长可以给予一些奖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寒假是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机,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朱崇崇对此有着一致的看法。在书籍种类的选择上,朱老师建议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引导他们建立阅读的兴趣。
朱崇崇举例,小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类书籍,比如曹文轩、叶圣陶的作品;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拓宽视野,阅读一些人文类书籍。“我比较推荐高年级的同学阅读《傅雷家书》。这本书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朱崇崇告诉记者。
在寒假阅读这件事上,家长们应该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但不可将阅读当成一项任务,强迫阅读或是代替孩子们选择书目。小孩子们本身就有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家长稍加引导,就可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中得到满足,从而培养起阅读兴趣。但如果把阅读当任务,反而可能扼杀这种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家长们更无须过多干涉,只需要教会他们以更成熟的眼光审视书中的美好事物,体会书中的情感,辨别书中的是非,孩子们自然能够理解阅读的价值。
朱崇崇提醒家长,阅读是一种人生修养,不应急功近利。利用寒假开展课外阅读,为的是给孩子打开一扇大门,而非套上一个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