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龙
日前,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坚持分区分级抗疫情、精准施策抓脱贫,有效破解贫困劳动力复岗就业、带贫企业复工复产、扶贫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难题,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目前,我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带贫企业复工复产率、已批复的扶贫项目开工率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破解贫困劳动力复岗就业难题。创新采取“三个统一、五个一批”工作模式,即统一调查摸底、统一发布用工信息、统一办理健康证明,本地企业吸纳一批、组织外出转移一批、利用项目过渡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推动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截至3月31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8311人。
破解带贫企业复工复产难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建立市扶贫办班子成员联系分包县区制度,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联系、大服务”活动,通过实地查看和电话、微信联系等多种方式,对扶贫车间、扶贫龙头企业、带贫合作社等带贫企业复工复产情况逐一排查,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市32个生产加工类扶贫基地已全部复工,复工率100%;全市16个扶贫车间已全部复工,复工率100%;全市38家扶贫龙头企业已全部复工,复工率100%。
破解扶贫项目建设难题。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重点任务,优化项目招标、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日通报制度,对项目实施进度慢的县区开展重点督导,切实加快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对接扶贫项目227个,开工227个,开工率100%,圆满完成了3月底前所有扶贫项目全部开工的任务。
破解扶贫农产品滞销难题。印发《漯河市消费扶贫六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抗疫助贫消费扶贫行动、保供·扶贫心连心行动、雷锋日“漯河好网民、点亮微心愿”网络公益活动,动员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合力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帮助农户销售草莓、香菇等农产品。
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开展“四送”(为贫困户送疫情防控知识、送体温计、送消毒液、送口罩)活动,通过每天打一个电话或发一条微信,掌握贫困户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防止出现生活物资短缺、病患加重和各种意外情况。组织贫困户开展“五美庭院、宅家出彩”活动,开展大清扫、大消毒,改善户容户貌。开展“宅家帮”志智双扶活动,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地帮助家庭干农活、做家务,增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围绕“停课不停学”,对不具备网络听课条件的贫困学生,采取赠送设备、畅通网络、赠送上网流量、组织教师志愿者一对一帮扶等措施,确保全市所有贫困学生不耽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