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旭
当前,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尽管我市各行各业已基本恢复运营,但以健身行业为代表的一些服务行业仍然在短期内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日前,记者对我市一些健身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采访。
客流骤减 收入下降
5月1日,位于市区黄河路与金山路交叉口的一家健身房恢复试营业,此时距其因疫情闭店已过去三月有余。5月份的营收不容乐观,这些都在门店负责人丁女士的预料之中。
“门店的情况一目了然,来健身的人不多。去年同期我们一天的顾客到场量有近300人,现在每天的顾客只有去年的三成。”丁女士告诉记者。
健身行业不同于餐馆、超市,客户到场量只能带来私教课程、一些小商品的销售收入,并不能对营收起决定性作用,支撑健身房资金链的关键在于开卡量。尽管推出大量优惠,但该健身房的新客户开卡量只有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为了不因疫情给客户带来损失,健身房将所有会员卡的有效期延长4个月,这一决定在赢得口碑的同时,也将对开卡量的低迷带来延后效应。
闭店三个月 生存压力大
在三个月颗粒无收、营业后门庭冷落的境况下,健身行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负重前行,规模越大所付出的成本也越高。
“我们现有员工20余名,疫情期间,公司给所有人发放每月1205元生活费。”位于市区嫩江路的一家健身房的负责人郜先生说,“这一举措对稳定团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付出。”
更大的成本在于房租。在与数位健身房经营者的交谈中,记者得知有的房东给予了减免一个月房租的帮扶,但大多数门店的房租都要正常支付。以市区太行山路一家健身房为例,每月房租折合约6万元,闭店期间仍要承担房租近20万元。“我们进行了计算,截至5月1日试营业,3个月亏损了大概35万元。”门店负责人吕先生说。
同时,健身行业融资的渠道有限,从银行贷款几乎难以实现,困难只能自己扛。为了减少损失,个别健身房经营者选择了闭店或转让。
曙光在前 希望社会各界支持
根据记者调查,市区至少有三家健身房将于近期开业。后疫情时代的健身行业将会何去何从?大多数从业者的回答是坚定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大家普遍认为,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健身作为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目前,我市的全民健身意识虽然显著提高,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经历疫情后,人们会更加重视通过锻炼体魄来增强抵抗力。
采访中,一家连锁健身品牌的负责人张先生表示,整个健身行业都在积极迎战当下的困局,但做好自己还不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持。“希望社会各界能支持健身行业发展,给我们多一些时间恢复元气,我们有信心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