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俊霞 通讯员 窦戈苒)年初以来,团市委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多举措为促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建章立制,壮大队伍。动员全市团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组建“绿风尚”“河小青”“垃圾分类”3支青少年环保志愿服务队42个分队,吸纳志愿者500余人;建立市青少年助力环保攻坚工作制度和联系制度,定期组织环保、城管等部门人员研判青少年环保攻坚工作,为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与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等部门结合,充分发挥部门专业性强的优势,由各职能部门团组织牵头对环保青年志愿者指导培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性。相继开展“保护母亲河 争当‘河小青’”“践行垃圾分类 青春引领时尚”等环保行动30余场,其中参与志愿服务63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两万余张,针对沿河“四乱”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8条。
创新载体,确保实效。为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比率,采取“公益+实践”的形式,与艺术教育机构合作,创作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情景剧等作品,通过巡回演出,推广环保理念。目前已在5个社区巡演6场,观众达700余人。与市生态环境局结合,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沙北污水处理厂等环保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通过团课队课、环保创意比赛、手抄报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让青少年成为环保理念的宣传员、环境保护的监督员,产生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良好社会效果。创新推出体验式宣教活动,拍摄垃圾分类宣传片,策划设计垃圾分类游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增强环保意识,为助力环保攻坚凝聚民心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