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之祯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试想,一个不施粉黛的青春少女打你面前经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天然去雕饰的面庞上闪动着的青春华彩,总让人想起春天早晨原野上清新的风,虽然没有铅华装饰,但那种接近于本色的自然,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相反,如果是浓妆艳抹,不仅掩盖了本身肌肤的光彩,还会让人只关注她的外表,而忽略了她的内涵。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才似春雨,润物无声。
淡与浓,是一双奇妙的对比。淡之美,从古到今,一直深深蕴藏在中华民族的气质里。从衣着服饰,到居室房屋,到审美趣味,无一不是以自然为美,以恬淡为美。“清水出芙蓉”是一种典雅的美,好比水仙散发的馨香,淡淡的,却悠远而绵长,久久萦绕于室,令人心旷神怡;女子淡妆比浓妆更显品位,古时候中国的女子有着飘逸灵动的服饰和素净白皙的脸庞,使得她们天生更适合粉墨淡描,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而醇,更符合生性儒雅的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
浓得恰到好处,不易;淡得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以醇香浓郁著称的,从色泽的浓郁到香气的扑鼻,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咖啡,色泽酽黑如漆,苦香无比,只一口,咖啡豆带来的神经兴奋效果就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中国的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是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捧一杯新茶在手,嫩蕊碧绿地缓缓舒展,在上下浮沉之间,将茶色浸染,泛着微碧,这种若有似无的颜色几近透明。饮茶时,口鼻感官在热气熏陶下的怡然,带来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这种感受绝非笔墨所能形容,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知晓。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只是在生性恬淡的国人心中,清淡的茶香,无疑更受青睐。
于我而言,相较浓烈,宁可倾向于淡。咖啡豆带来强劲持久的神经兴奋,在使人一夜无眠后,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生,无疑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青年人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着无限要做一番事业的憧憬,对生活浓浓的期待和激情,这是青年才有的青春梦想。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淡然处世,从刻意地追求,到怀着乐趣和淡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唯有经过投入浓情的磨砺后才能磨炼出的质朴。淡然处世,绝不是冷淡和冷漠,淡的背后藏着炽热的情感,蕴含着生活的感悟,淡的背后是浓,浓沉淀后成为淡,似淡而实美。
这世上的人际关系,世故人情也罢,所有的烦扰,若是你看得浓一点,肩头上、心灵上背负的感情负担自然就重了;反之,看得淡一点,才能活得洒脱些、轻松些。譬如结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两人的情谊实在是浓得分不开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因为利益关系反目成仇的例子,实际生活中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相见亦无事,彼此轻松愉悦。
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做回简单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的时候,反而能够感悟和感知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