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18日 星期

彩牌楼前寻古 沙河岸边追梦
——小记者“云游沙澧”系列活动走进中州历史名镇北舞渡

■见习记者 李宜书

8月13日,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云游沙澧”系列活动走进中州历史名镇北舞渡,小记者通过视频镜头,看沙河岸边历经风雨沧桑的历史遗存,听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故事。

距舞阳县城25公里的北舞渡古镇,位于沙河南岸,承载了数千年历史的兴废往事,在岁月磨砺中几经沧桑辉煌。据记载,北舞渡曾名定陵镇、北舞镇、沙河渡,西有故城遗址,为周代东不羹国所在地。

“拉不完的赊家店,填不满的北舞渡。”这句至今仍为当地不少百姓熟知的俗语,足以证明古镇当时在商界中的影响和作用,道出了北舞渡这座中州历史名镇曾经的辉煌。北舞渡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沙河四季通航,“恃水陆并进,商贾云集,无穷之重镇也”,被誉为“中州巨镇”,有着“水旱码头小汉口”之称,大批煤炭、粮食、棉布、烟叶由此进出中原,南来北往,好不繁荣。通过镜头,小记者部的讲解老师将小记者带入历史的长卷。

“说起北舞渡的繁荣,当从北宋说起。”讲解老师通过镜头为小记者讲起北舞渡的繁荣发展。清康熙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复苏,北舞渡迎来了新发展。清乾隆年间,北舞渡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舞阳县城,成为河南重要的商业城镇之一。鼎盛时期,北舞渡的大小商号多达500余家,号称“九门九关小北京”。

“包子、油馍、胡辣汤……”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云游沙澧”团队刚走进北舞渡镇,便听到了热闹的声音。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云端”那边的小记者激动不已,纷纷在后台留言说经常喝北舞渡胡辣汤。“你们知道胡辣汤的来历吗?”讲解老师问大家。

当时,北舞渡沙河航运兴盛,古镇及周边的大批百姓来此当装卸工。当时这些装卸工人的生活很艰苦,尤其是到了深秋和冬季,河道风大,天气寒冷,民工们饱受风霜之苦。下苦力的装卸工一来想吃得有滋有味,二来想吃后身子暖和。当时,镇上有一位老人名叫闪长泰,很有商业头脑,便在此做出一种辣汤卖。此汤主要以胡椒、辣椒为原料,佐以肉沫、面粉、粉条等烧制而成,再加入少许的陈醋。其味道麻、辣、 酸、香,制作工序简单,喝起来既开胃又驱寒,而且价格便宜,深受装卸工人的喜爱。

当时,北舞渡商业经济繁荣,山陕之人行商河南,有一年,他们又在此聚会,听说这里有一种叫胡椒辣椒汤的食物,味美可口、价格便宜,中午吃饭时便请闪长泰做了一顿胡椒辣椒汤,众人品尝后皆赞不绝口,广为传名。闪家胡椒辣椒汤也越传越远。

经过不断改进,闪家胡椒辣椒汤的主要原料已不仅仅是胡椒、辣椒了,食客也不再是装卸工了,胡椒辣椒汤逐渐改名为胡辣汤。除了闪记招牌外,丁家、吕家和宛家也很有名气。

镜头移向山陕会馆内一座三间五楼六柱的彩色牌楼前,飞檐斗拱,精雕细刻,引人入胜。

郑运卿老先生早已在此等候。郑运卿年少时在山陕会馆旧址北舞渡小学上学,毕业后在此授课,退休后又成为“守馆人”。他带领“云端”的小记者走进山陕会馆,了解这座工艺精湛的木制牌楼后的故事。

明清时北舞渡之富庶,山陕会馆是忠实见证。从现存碑文和郑老师讲解记者得知,山陕会馆出现在道光六年(1826年),这座山陕会馆缘自当年商人的一个“豪”字,既有“豪情万丈”,也少不了“豪掷千金”。此处原为关圣帝行宫(关帝庙),彼时,北舞渡商贸活动鼎盛,秦晋商人看重这里为水陆交通要地,于是云集于此,为了迎来送往,秦晋商人在关帝庙的基础上,合资兴(改)建了山陕会馆,会馆有大殿、东北角老君殿、西北角有春秋楼,正殿旁有偏殿,供奉周仓等,东南角有里外两座戏楼,牌楼前东西两侧,铁旗杆、钟鼓楼,两廊、厢房一应俱全,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很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毁了,留下来的仅为建于道光五年(1825年)的一座彩色牌楼。该牌楼于1981年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可谓“河南清代牌楼之冠”,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色牌楼坐北朝南,柱子排成工字形,边柱斜出,边柱与中柱成三角形,使两边的次楼成斜出的歇山顶。中柱和边柱均为圆形,柱下垫有鼓形桑墩,每根柱均有抱鼓石镶裹,每根柱上都有制作规整的抱鼓石。两根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雌、雄两尊张口昂首挺胸的石狮对称蹲坐,似迎八方来客,雌狮抚弄儿孙,寓儿孙满堂,雄狮脚踏绣球寓为掌握权力,背面抱鼓石上是一对变形的石狮。整座彩色牌楼轻灵中自有厚重,华丽间透着庄严,巍峨壮观,光彩照人,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文革”期间,彩色牌楼主楼正中悬挂的“浩气英风”和背面的“忠肝义胆”匾额被拆除,后经“75·8”洪水,被冲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舞阳县博物馆派人修复的。

当铺院,也值得大家一看。最早这座当铺院是山陕巨商建造的,这里曾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舞阳县的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时雨学社”就是在这里成立的。1926年,在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的石庭桂、郭培轩(二人均系舞阳人,共产党员),因开封政局动乱,学校放假,二人回到舞阳。他们把本县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以学术团体的形式,开展革命活动,后宣布成立“时雨学社”。“时雨学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站在河堤上远眺,沙河水缓缓流淌,遥想当年,南船北马的忙碌景象:码头货物堆成山,船在河里排了数里长,商人议价声和船工号子声彼此交织,让人感叹这座中州古镇曾经的辉煌。

随着京汉铁路通车、兴修拦河闸等原因,沙河航运衰落,到了1975年,我省境内沙颍河全线断航,北舞渡镇当年的繁华也渐渐化为云烟远去,只剩下山陕会馆的彩色牌楼和当铺院。

沙河复航是北舞渡几代人的梦想,如今,随着我省沙颍河航运工程的推进,沙河(漯河至平顶山段)复航可期,北舞渡有望再现辉煌,成为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再圆通江达海的航运之梦。

▲彩色牌楼北侧实景。

本报记者 张腾飞 摄

▲五楼六柱的彩色牌楼。见习记者 李宜书 摄

▲彩色牌楼下的石狮。

本报记者 张腾飞 摄

▲山陕会馆大门。见习记者 李宜书 摄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