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李宜书
图/本报记者 张腾飞
中医,对于许多人来说即神秘又富有魅力。近日,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分别在我市祁山路南段和舟山路北段两家小记者学习基地中医馆开展“走进中医馆 领略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让小记者零距离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据悉,有近200名小记者参与活动。
8月15日9点30分,记者和二十多名小记者一同走进中医馆。“好多中药材啊!请问这个药材叫什么?”“我要向医生学习穴位按摩。”“我想知道怎样抓中药?”刚进入医药馆,孩子们纷纷说出了想要学习、了解的内容。
“各位小记者的问题我会一一解答,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医。”在中医馆二楼综合活动室,活动负责人赵明路给小记者讲起了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国粹,从神农尝百草,至先秦两汉百家争鸣、盛唐富宋,再至明清近现代,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年而不竭。中医学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古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百家争鸣,而且医界也是人才辈,出现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已经采用‘四诊’,即‘望、闻、问、切’,历经千年,从未断层。”
待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简述完毕,讲师张鹏宇教小记者一些简单的经络、推拿方法和穴位保健知识。张老师讲得生动,小记者学得认真,大家表示回去后要教给爸爸妈妈,帮他们按摩。随后,张老师简单介绍了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几位古代名医。最后,张老师给小记者讲了几个与中医有关的历史故事。
“来,大家可以尝尝这个药材,然后告诉我是什么味道。”张鹏宇带领小记者来到中医馆一楼的药柜前,由药师为大家介绍中草药,小记者逐个凑上去闻药材的气味儿,并仔细观察药材外形,药师还给小记者讲解了一些常见药材的作用,并教他们如何辨认。药师从药柜拿出一味神秘的中药材给小记者尝,刚吃到嘴里,小记者纷纷吐舌,直呼:“好苦!”药师笑着告诉大家,这味药材叫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除了黄连,小记者对夜明砂的印象也颇为深刻。“第一次听到这个药名时,你是否在脑海中勾勒出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呢?其实,它是蝙蝠的粪便,有治疗目生翳障、夜盲、小儿疳积、惊风的功效。”听了药师的讲解,小记者纷纷表示开了眼界。
在药师的讲解下,小记者还认识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如山药、橘皮、金银花、蒲公英等。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小记者赵若萌告诉记者:“今天吃了黄连,我才明白什么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场的小记者纷纷表示,今天的活动非常有趣,不仅了解了中医知识,还学了穴位按摩,回去要积极投稿,日后多参加小记者活动。
赵明路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有利于中医的发扬光大,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本次活动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日后将加强与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的合作,多组织对社会、对青少年有意义的活动,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医馆药师教小记者认识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