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9月10日 星期

上海之上


■特约撰稿人 邢俊霞

来上海时间久了,游览了632米的上海之巅——上海中心119层高楼,又觉得都市像肆意拔节的竹子,日日不见其长,但一凝神,又发现有高楼兀立,大有刺破天空之势。

环走119层室内四周,可以通过玻璃幕墙俯视360度上海的城市风貌,品评鳞次栉比的知名建筑,领略无限的自然美景。

室内,窗明几净,地板一尘不染。智能机有序地靠在墙边,扫码即可拉近与外面的距离,这里是小朋友的最爱。幕墙之外,目之所及,茂盛的树丛与灰砖红砖屋顶的楼群互为衬托,绿色不显得单调,红色不显得张扬,和谐得一如秋天的颜色。

立于幕墙之侧。楼下,道路四通八达,汽车像小孩手中的玩具,在车流中缓慢蠕动;行人小如蚂蚁,似行走着的黑点;黄浦江中航行的船舶十分钟前目视在此处,十分钟后虽行至彼处,但彼此之间相距不过数十米。

那么,如果是晚上呢?灯火阑珊之下,星空离此处更近,是否可以窥见月中嫦娥之长袖善舞?桂花吐蕊之摇曳流芳?

上海那些隐匿在弄堂深处的静谧,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大有来头,虽不言不语,安静地蛰伏在那里,但都见证过曾经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去过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的张爱玲故居,茂名北路120弄的毛泽东故居,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的往事。

眼前的场景如果不是在632米的高空,很难发现,那里如同太极图中的黑白双色,很分明。林立的高楼包围之中,似有拆迁时的瓦砾,红红的散落一片,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很刺目。当知道这些“瓦砾”是民房旧居时,我还是努力地把脸贴在玻璃幕墙上确认。真的是。这颠覆了我对上海大都市繁华的想象,摩天大楼的后面怎么会有如此低矮的房子?不过,随之我又暗自哂笑。同为都市,上海的“新”虽然比不上洛阳、西安的“老”那般沧桑,但有人说浦江恒流,上海恒新。它的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成为世界城市中耀眼的明珠则是实至名归。而繁华之中,这些民房旧居作为历史性的存在,它是停止生长的,即使多年以后被人为拔高。它自带历史的烙印默默地偏隅城市的一角,看着幽深的弄堂里来来往往穿梭不停的行人,或许都是生活在此处熟悉的老邻居,又或许是租住在此处的“海漂”们,他们像风中舞动的树叶,很少停下脚步,但偶尔也会交头接耳,传情达意。

不过,在我看来,这里的一切早已沧海桑田。民房旧居可能是之前的模样,但里面住着的人早已不是当初鲜衣怒马的少年。没有人可以拉住时间的脚步,就像时光从未停止过,上海的发展也会继续。也许,时隔经年,再见这个地方,它沧桑的古意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早已妆容精致,旧貌换新颜了。

可是,有多少人在意这些呢?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况且上海又是一个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地方。我特意去过早高峰时段的地铁站,年轻的上班族疾速奔跑,随熙熙攘攘的人流挤上地铁,甚至慌乱咽下最后一口早点。他们目不斜视,专注如一,似乎过去的一切荣辱成败在这时尚之都变得毫不相干,他们迫切想在这个繁华的一线城市,找到一席之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最终归宿。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是,谁又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到木心所说的从前呢?他们为生活,为事业,为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奔波在一场又一场人生的旅途中。

这透着沧桑的一脉古意,是多少人千寻不变的梦幻,那未经装饰的素衣外表,已然顿住了时光。上海之上,古意被渐渐摩登遒劲的现代所替代,虽然这可能是他们最终的结局,但是在替代之前,仍然安静地蛰伏在某处破旧的砖块里,深深根植于这块肥沃的土地,一声不吭,托起这个城市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