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岩
据报道,近日,围绕校外“小饭桌”治理,有的地方将校外“小饭桌”一关了之。但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关停“一刀切”不仅引发社会矛盾,更让不合格的“小饭桌”趁“需”而入。
2016年6月,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家庭托餐食品安全监管。2017年9月,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印发《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小饭桌”和家庭托餐等备案登记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托幼机构食堂、“小饭桌”规范指导。
密集出台的文件给了监管“小饭桌”的底气,大部分地区定期公布的合格“小饭桌”名单,也让家长在选择上稍稍松了一口气。笔者之前生活的城市,把“小饭桌”列为每年的惠民实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但“坑”并没有消失。正如报道提到的,“开办地点隐蔽,全面摸清楚校外‘小饭桌’底数相当困难”。再加上教育、食药监、卫健等多部门“九龙治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以至于治标不治本。
“小饭桌”问题已然不是一件小事,是一件不仅关系到学生、家长,同样关系到许多以此为生计的人的民生问题。不能一关了之、一罚了之,而应着眼长远,疏堵结合,取缔不规范的,保留规范的,促进“小饭桌”市场健康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看,“小饭桌”市场之所以如此火爆,以至于一些不法分子想从中“分一杯羹”,关键是因为“3点半放学”问题的困扰。除了托管,“分身乏术”的家长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安置孩子。
近年来,各地以学校为主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有的学校推出课后延时服务,暂时不能回家的孩子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老师可以进行课业辅导;有的学校举办课后兴趣班,由孩子自愿参加;还有的提供常态化的校园社工(义工)服务和社区托管免费服务,或者建立校企联合的托管免费服务体系等。
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效果还不错,既消除了家长的担忧,也给火爆的“小饭桌”市场降了温。但这又涉及学校教职工劳动付出的问题,课后延时服务当然不能一味靠志愿者、靠教师自觉来做,否则就缺乏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