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卫川、王玉娥夫妇在他们的渡船上。
2020年12月,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小潭村村民盛卫川、王玉娥夫妇被推荐为2021年1月份“中国好人”候选人。
盛卫川今年70岁,王玉娥今年71岁。他们从1995年开始,在姬石镇沙河边上的小潭渡口,25年如一日从事着摆渡工作,风雨无阻,为周边村民出行提供方便,累计运送村民10万人次、非机动车1万余辆,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文/图 通讯员 李晓光 王学明
夫妻摆渡 方便乡邻
1992年以前,黑龙潭乡原辖区以沙河为界一分为二。河东南的辖区新设置为姬石乡后,两岸来往的人比过去少了,摆渡人换了几次,都因收入低不愿意干。当时,村民想要渡河,要么走上几十里路绕到老大桥,要么就乘坐摆渡人的船。可以说,摆渡船的存在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摆渡船谁来接管,成了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1995年,当时身为小潭村治保主任的盛卫川毅然接过了摆渡的重任。子女和村民们都不理解: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在附近打个零工也比干这强啊!盛卫川却想为群众做点事,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王玉娥,王玉娥说:“儿女们不用我们操心,地里种的粮食吃不完,平日里也没啥大花销,咱老两口能为乡邻出行提供方便是行善积德的事,我支持你,这事儿我跟你一块干!”
风里来,雨里去,夏天要防汛,冬天要挨冻,摆渡却一天没有耽搁。谁家结婚办喜事、哪家的孩子看病需要渡河,盛卫川夫妇总是有求必应。盛卫川说:“接过摆渡的担子,基本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但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心里感到很幸福。”
克服困难 坚守渡口
小潭渡口平时每天有20多人需要乘船渡河,主要是附近赶集、走亲戚的村民,也有往返两岸干活的农民工,只有在两岸附近村子里有庚会的时候,坐船的人才会多一些。
“本村和黑龙潭、南街等附近村庄的村民渡船,他一律不收钱,常年都这样。稍远点的村子里的人和外地人坐船,一般每人一元,骑车的两元,忘带钱的人也让上船。”提起老盛夫妇,乘船的人赞不绝口。大家觉得,现在农闲时去建筑工地打工每天也能挣一二百元钱,而老两口渡船的收入每月不到1000元,这些钱还要用于船只的维修保养,不挣钱不说,有时还要倒贴。
为了方便乘客,盛卫川和老伴又自掏腰包在渡口修建了候船厅,上面挂有安全告示牌。渡口不远处有间小房子,里面仅容得下一张小床,是盛卫川夫妇临时休息的地方。候船厅内留有盛卫川的电话号码,如果夜里有急事可以拨打他的电话,随叫随到。
据盛卫川介绍,起初,渡河用的是木船,一次能坐四五十个人。当时船上没有发动机,船的行驶完全依靠人力或者用木桨划。由于长时间用劲,他们手上的茧子都磨掉了一层。后来盛卫川和老伴又买过3条运沙船,每条船大概花费七八千元。直到2009年12月底,召陵区交通局配送了现在用的大铁船,他们摆渡的工作条件才有了改善。2010年8月,一棵被水冲倒的大树将摆渡用的钢丝砸断,大铁船被冲到几公里外的陈村后边,夫妇俩费尽周折,绕行到河对岸才将船开回。盛卫川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摆渡不仅锻炼身体,还能为大家服务,挺好的!”
奋不顾身 冒险救人
沙河西岸的黑龙潭村过去是乡政府所在地,村上逢农历初二、初五、初八有庚会,河东岸的小潭村等附近村庄的村民经常坐渡船到黑龙潭赶集。1996年农历三月十八那天逢会,小潭村村民吕某去岳母家探望后乘船返回,喝晕的舅哥追着不让走,船走到河中央时,其舅哥竟下水游过来追赶,但由于他刚喝完酒,水又凉,很快便体力不支了。
“危险!”盛卫川立马掉转船头,快速向回划,及时将吕某的舅哥救了上来。
据村民们介绍,盛卫川老人曾经多次不顾危险,从湍急的河流中救出命悬一线的人。
2013年7月31日,天气特别热,盛卫川像往常一样来到渡口摆渡。当他正与登船的村民说话时,突然听到渡口下游有孩子的呼救声。盛卫川一回头,发现两个孩子在河中央挣扎。他没脱衣服就跳入水中,迅速游了过去,将一个孩子推向岸边,接着又将另一个孩子救起。
“他恁大的年纪下水救人,是俺全家一辈子的大恩人啊!”被救孩子的家长说。问起盛卫川当时的感受,他憨厚地“嘿嘿”一笑,“当时情况危急,什么都顾不上去想,就一个念头:救出两个孩子!”
还有一次,他有急事回村,两个渡船人等不及,就自己摆渡过河,不小心脱离了钢丝绳,渡船在水上直打转,二人不知所措。盛卫川得知情况后匆忙赶回,立即乘备用的鹰船划过去,把他们顺利渡到对岸。“这些都是小事,都是我应该做的,是做人的本分。”谈起这些年义务摆渡和救人危难的事情,盛卫川老人的话很朴实。
25年来,这对夫妻风里来雨里去,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依然坚持摆渡生涯。如今渡船安上了发动机,工作没有过去那么辛苦了。老两口身体结实、精神矍铄,坚持每天为周边村民服务。盛卫川说:“渡口离不了人,只要我俩身体还中,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