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在三里河上的曹家古桥。孙爱国 摄
■王红彩
在舞阳县文峰乡金庄村北的三里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中期的古桥,当地村民称此桥为曹家桥,又称“曹完粮桥”。
我曾有幸随同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志杰老师,与我市一些摄影、古桥爱好者一起,去考察过曹家古桥。
曹家桥的传说
古桥原来是七孔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私自拆除了桥两头的两孔桥板,挪到别的跨河处搭建了小桥,桥梁就由七孔桥变成了五孔桥。
现存的古桥桥面长9.5米、宽3米,上铺花岗岩石板,方孔,下面桥墩由石磙组成,石磙上铺青石条。桥墩间距1.3米,桥墩长2.5米、宽0.45米、高0.64米。桥面基本完好。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明朝中期,河南连年遭受天灾,百姓饿死很多。上曹村曹家大义施粮救济饥民,并代舞阳百姓缴完了三年的税银。朝廷为表彰曹家的义举,从舞阳县衙至上曹村为曹家修了一条三丈二尺宽(一说三丈六尺宽)的专属大道,这座古桥就位于大道上。因是曹家帮舞阳百姓缴公粮而被政府奖励才建造的桥,故称“完粮桥”。数百年来,这座桥梁方便了沿途群众通行,曹家的义举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咸丰年间,古桥因年久失修破损,曹氏族人曾主动筹资维护,并于桥北立功德碑以示后人。此碑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附近群众挪往他处,现在据说在古桥北面的小杨庄的一口井里。如果打捞出来,就能够知道更多古桥的过往史料。”陪同我们的曹氏后人曹耀增说。
历尽沧桑仍在发挥作用
我们一行到达金庄村,顺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前去探访古桥。小路旁有一条干涸的沟渠,据说是当年舞阳县城通往舞钢市西南山区的古道。曹耀增告诉我们,因为古道曾经是大路,车马行人走来走去,路面土质越来越坚实,地势就比路两边低了。夏季雨水大,顺着路面冲刷,久而久之就成了沟渠。
我们顺着古道形成的沟渠向北走,三里河在沟渠左边弯弯曲曲地蔓延。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古桥所在地。
“三里河是自然形成的河流,可谓‘九曲十八湾’。因为湾多,减少了水流对古桥的冲击破坏,古桥才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刘志杰老师看着面前的古桥说。
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
数百年来,古桥上人来车往,承载着无尽的岁月沧桑。那么,古桥的建造究竟有什么技巧才历经数百年没有出现沉降?古桥的桥墩都是大型石磙,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施工难度有多大?为什么要用石磙做桥墩?
对于这些疑惑,刘志杰老师解释说,古代梁式桥的桥墩大多数使用圆柱形石头,一是运输方便(如果距离现场远的话可滚动到水边)。二是分水效果好,可减少对桥墩的冲击力。三是造型美,给人以艺术感。
在河滩上开荒的苏老汉是附近小杨庄的村民。苏老汉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曾经多次在桥下的三里河游泳,游到水底时曾摸到桥下面有很多木桩。
“这附近别的河都慢慢干涸了,只有这条河啥时候都有水,再旱的天,河里的水也一直流着。”苏老汉说,这是因为桥下有泉眼,一直往外冒水的缘故。“再往下游走,河道边上有好几个泉眼呢,‘咕嘟咕嘟’往外冒水。”
据同行的专家介绍,泉眼在县志上有明确记载,这也是舞阳城所在地曾名舞泉镇的缘由。
“曹家桥是漯河留存的古桥中唯一至今有流水的。”刘志杰老师告诉我们,三里河是一条以泄洪为主的河道,滩涂面较宽,中间河道较窄,因水流较急将部分河道下边的淤泥卷走,致使河道的水越来越深,修建桥梁有一定难度。曹家桥桥面至今平整,无下沉或不均匀沉降,正是因为桥下打有多根木桩,增强了桥体抵抗不均匀下沉的能力。“古代工匠的智慧令人敬仰!”他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