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玲
“志愿者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号,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感到无比自豪。”1月19日,面对记者采访,源汇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文菁这样说道。自2014年8月参加工作起,李文菁就加入了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参与‘送温暖’服务工作,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到福利院照顾孤寡老人,到银行、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手语培训,到帮扶村进行慰问,组织参加下乡为农民分忧卖蒜活动……”当记者问及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时,李文菁如数家珍。每次活动,她都用心去做,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截至目前,李文菁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积达到近600个小时。“我只是做了一名志愿者应该做的。”李文菁说。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李文菁对听障残疾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一次,李文菁在高铁站遇到一名男子焦急地和工作人员比画着,但对方看不明白,双方无法交流。她走上前询问,得知男子是聋哑人,途经漯河转车,但走错了车站。于是,她安抚好男子情绪,又将其送到漯河火车站。“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想尽一己之力为他们搭建一个桥梁。”李文菁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手语,方便与听障人士交流,她利用业余时间到窗口单位和广场义务教授手语。同时,她组织带领理发、按摩等专业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李文菁一直关注贫困家庭学子、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这几年,文菁可没少照顾我,待我跟亲人一样。”今年78岁、家住尚武街的王老太说,她老伴儿十年前去世,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她独自生活,身体也不好,非常不方便。2015年年初,一个偶然机会,李文菁得知王老太情况后,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去王老太家帮忙:买菜、做饭、刷锅洗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清洗衣物……
2020年4月的一个晚上,突发急病的王老太向李文菁打电话求助。李文菁立即赶过去,把老人送到医院。老人住院期间,李文菁像家人一样前去照顾。虽然很辛苦,但看着老人身体一日日好转,李文菁的心也慢慢踏实了。
“付出爱心,收获快乐。当看到帮助过、服务过的人露出灿烂笑容时,我更坚信当青年志愿者是正确的选择,也更清楚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所担负的责任。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我会将爱传递给更多人。”李文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