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建成水系沙河退水闸,即将实现沙澧河有机连通、沙澧河道与环城水系贯通,届时将成为我市新的生态景观长廊。投资2亿元,建成投用小南湖公园、悦和园、笑春园等13个游园,全区绿化总面积达36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0%;匠心打造了40多座“迷你版”世界名桥和“红枫”“银杏”“樱花”等景观大道,成为市民游玩新去向、网红直播打卡地,累计接待上级领导80余批次1000多人次参观调研。目前,西城区已经成为集涵养水源、生态净化、防汛排涝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3A级水韵花溪湿地公园,宜居宜业的魅力水岛格局加快显现,“水在城中穿,鱼在水中游,船在桥下行,人在画中游”的水韵西城印象映染了漯河城市底色。
培育主导产业。围绕商务中心区功能定位,持续做大金融保险、大数据产业、现代商业、总部经济四大核心板块,以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邮储银行总部大厦即将建成,中国银行、太平洋财险、农银保险、太平保险、亚太财产保险等多家金融保险企业相继营业,实现年纳税额1685万元;大数据信息产业势头良好,大数据产业园一期、二期陆续开工,南威集团、河南大数据运营中心、红人特区、漯河云基地等26家大数据企业完成投资3亿元,实现先期入驻运营;现代商业日趋繁荣,奥特莱斯全面运营,红星爱琴海加快建设、全球招商同步启动,高铁核心商圈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加速集聚,今年新签约总部经济企业14家,全区累计入驻各类楼宇经济企业14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国内500强4家、行业百强2家,“四上”企业51家、总部经济企业21家。2020年前11个月,商务中心区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税收3.3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1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成为涵养税源的重要载体。
强化各类支撑。目前全区累计开工在建各类项目85个,新开工项目43个、总投资近200亿元,建成项目24个,在建商务楼宇30栋,在建百米以上高楼达86栋。全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土地征收2981亩,其中超额完成1981亩,拆除房屋及附属物123处5万多平方米;完成土地收储401亩;供应出让成交地块9宗468.6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2.1亿元、增长33%;完成批而未供土地供应936亩,完成率260%,位居全市第一;梯次推进土地招拍挂,争取银行资金1.6亿元、上级债券资金1.7亿元。尤其是围绕市重点项目建设全局,投入资金1.2亿元,超前完成沙澧河大二期及河道土地征收1578亩。投入资金2960万元,圆满完成新西环和许信高速公路项目沿线527亩土地征收,工作开展情况先后4次受到市领导肯定性批示。与此同时,西城区以四大产业为引领,突出招大引强,成功招引超10亿元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其中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投资项目5个、签约资金约45亿元,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积攒了后劲。
加强基层治理。以“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发挥“智慧党建”平台作用,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云视讯”系统,实现集宣传、教育、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党建平台,累计开展新时代大讲堂76期、村官论坛21期,利用红创空间、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等载体组织学习活动200余场次、受益人员2万余人次。强化大党建理念,在机关深化拓展“双联双包”内涵,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在社区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在前、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新体系;创新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村“两委”结构,着力打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深化“双争”“双过硬”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双增”行动,打牢基层基础,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杆打造“宜居下魏”“田园水坑赵”两个省级美丽乡村样板示范村和4个市级示范村,其中下魏村还成为全国文明示范村;运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一杆到底”的推进机制,在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线锻炼干部、培养干部、发现干部、重用干部,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为中原更加出彩、漯河更加精彩增添更多西城绚丽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