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设
懒豆腐,我总以为只有在我们河南老家才有,可在网上一搜索,河北、湖北、陕西、安徽甚至再远一点的省份也都有,并且有的省份还把懒豆腐作为当地的特色小吃,说是既好吃又营养,能把人馋得直流口水。
然而,在我的印象里,懒豆腐并没有那么好吃,而是过去农村贫困人家赖以充饥、果腹的一种普通饭菜,是贫穷、饥饿、辛酸甚至泪水的象征。记得过去,老家的人相互之间常用懒豆腐打趣说:“你真有福!”对方则会回答:“我懒豆腐(福)。”由此可见,懒豆腐并不是什么好的饭菜。
我的家乡漯河有两个关于懒豆腐的传说,一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在讨饭途中发明的,一说是东汉时期民间就有了。两个传说都发生在民间,也都与贫困和饥饿有关。因此,懒豆腐充其量也就是民间一种能够饱腹的普通饭菜而已。可我觉得,我们河南的懒豆腐比较正宗一些,因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争帝时发起的昆阳大战主战场就在河南,而我的老家漯河又紧邻昆阳大战主战场,其中刘秀的救兵也是从如今的郾城搬去的。如果从东汉时期算起,懒豆腐在中原地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再加上天灾人祸,粮食产量非常低。生产出来的粮食除去交公粮、留牲口料、留粮种外,分到群众手中的就特别少,生产队必须要靠种植产量较高的红薯来维持老百姓的生活。那时,农村一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吃红薯,有句话叫“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就是这样,每年青黄不接时,人们还是无法填饱肚子。为了弥补粮食和红薯的不足,在每年菜季下来时,家家户户要榨许多菜晒干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当这些干菜被吃光的时候,人们要到地里拼命挖野菜,甚至还要用榆树叶、洋槐树叶来当菜吃。所以说,在那个人人面黄肌瘦、肚子经常饿得“咕噜咕噜”叫、面条锅里稀得扎猛子还捞不到几根的年代,吃点以杂菜为主加少量豆浆、做出来又苦又涩又无味的懒豆腐也是无奈之举,更是维系生命之需。
其实,做懒豆腐并不需要太多技巧,一般的人都可以做,只是比做其他菜费时而已。第一步是磨豆浆。磨豆浆前先把豆子泡好。泡豆子时,要根据气温高低掌控好时间,以泡胀、手一搓成两瓣为宜。磨豆浆时用的是一种小石磨,比磨豆腐的石磨要小一些,上点年纪的人也可以转动。第二步是选菜。一般来说,过去吃懒豆腐大多是在青黄不接时,为了充饥填饱肚子,大家纷纷把头年储存下来的干菜拿出来做懒豆腐吃。干菜做出的懒豆腐要比青菜做出的好吃一些,但所花的功夫也要多一些。做懒豆腐前,先把干菜用水泡好,控干水切成段,再剁碎备用。当菜季下来时,也有用青菜做懒豆腐的。使用青菜时,应先把选好的青菜洗干净,放在锅里榨一下,然后泡一段时间,捞出控干后,再切成段剁碎备用。第三步是蒸煮。首先将磨好的豆浆加水放进锅里烧开,豆浆起泡、有香味后再把准备好的菜放进去进行蒸煮,要一边蒸煮一边翻搅,防止糊锅,待收汁没有太多水分后,再放盐调好咸淡加点葱花就可以吃了。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庄户人家做懒豆腐时都舍不得用太多豆子,做出来的懒豆腐菜多豆渣少,再加上缺少食用油和佐料,做出来的懒豆腐苦涩无味,实在难以下咽。大人们为了让小孩子多吃一点,每次做懒豆腐时,总会留一把豆子不磨、囫囵着直接和豆浆一起煮,夹在懒豆腐里,哄孩子们多吃、吃饱。也正因为有了懒豆腐就着,吃红薯面饼子、高粱面饼子、苞谷面饼子时才没有那么苦涩,人们才得以吃饱把日子过下去。
时光荏苒,过去的穷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人们细米白面、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已经很少吃那种又苦又涩又难以下咽的懒豆腐了。可每当想起老家的懒豆腐时,心里总会感到辛酸、悲伤和难过,但更多的是感激、感恩和感谢,正是有了像懒豆腐那样的普通饭菜,才让我们渡过了那个饥荒的年代,才让我们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不屈不挠、砥砺前行,才让我们走进了伟大的新时代并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