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王小永初到石门小学时,把全校学生集合起来拍的合影。
王小永
■本报记者 杨 光
临颍县巨陵镇辛庄村的王小永,2009年主动到甘肃贫困山区做“驻校社工”。身边的志愿者走了一拨又一拨,他却坚持了11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不少人认为他太傻,但王小永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孩子时,我的理想就定格在了这里,我要帮助他们走出大山。11年来,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我无怨无悔。”
依然牵挂着远方的孩子
1月24日,记者联系上王小永时,他刚从无锡打工回来。
“我是2020年11月去的无锡。本来打算今年不回家过年,但放心不下母亲,我就辞职回来了。”王小永说,等过完年他还准备外出打工。
王小永的母亲已78岁高龄,妹妹远嫁河北。为了照顾母亲,2020年9月,王小永离开做“驻校社工”的甘肃陇南市礼县上坪乡中心小学回到家乡。
虽然离开了甘肃,但王小永的手机还会经常响起,和他联系的基本都是以前的学生。孩子们通过发微信、写信,诉说着对他的思念。
“我还是放不下那些孩子。”王小永说,山区的孩子们需要出路,目前他还在与各地的技工类学校对接,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免费学习一技之长。
“小餐桌”赢得赞誉
2008年退伍后,王小永来到深圳,成为一名拓展训练教练,每月收入4000多元,但他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2009年,王小永看了一部名为《天那边》的电影。电影中,西部山区的教育现状深深地震撼了他。抱着去西部看看的想法,当年7月,他加入西部阳光基金会的志愿者队伍,来到甘肃宕昌县兴华乡石门小学,开始了长达11年的“驻校社工”。
初到那里时,眼前的一切让王小永惊呆了。兴华乡是宕昌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一个乡。石门小学只是一个教学点,学校有三十多名学生,两间教室透过屋顶能看到天,并且没有门窗,早已经成了危房。
“他们的生活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王小永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孩子们的现状。他吃住都在学校,整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想办法让孩子们多接触新鲜事物。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他主动担任老师,把电脑、电视机等现代化的教学用具运用到课堂上。王小永教孩子们讲普通话、唱儿歌,还开设了英语课。“我们学校当时是全县第一个开设英语课的教学点。”王小永自豪地说。
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5月,甘肃山区都很冷。不少学生连袜子都没有,更别说棉衣了,还有孩子因为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来上学。这深深刺痛了王小永的心,他通过网络寻求社会各界帮助,又拿出积蓄,成立了“小餐桌”,不仅给孩子们做午饭,每天上午还给每个孩子煮一个鸡蛋,后来这个活动被西部阳光基金会立项,在所有支教的学校推广。
石门小学教学点的学生来自石门村和元家山村,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条湍急的小溪,一到夏天小溪经常暴发洪水,不仅孩子们没办法上学,村民们也无法到地里劳作。王小永就想着能否修一座桥,方便大家出行。
2011年,王小永筹资10万元,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小桥落成后,村民悬挂了一条“永远感念恩师王小永”的横幅表示感谢。
花光30多万元积蓄
2012年,王小永被安排到甘肃陇南市礼县上坪乡九年制学校做“驻校社工”。在上坪乡九年制学校做“驻校社工”期间,为了让更多贫困孩子完成学业,他一直坚持资助孩子们。学生剡嘉歆姐弟俩跟着爷爷奶奶,一家人生活非常贫困。王小永了解情况后,对姐弟俩进行资助,一直到现在。
“我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上学,将来考上大学,学费还由我来资助。”王小永说,孩子上学不容易,不能因为学费断了出路。
至今,王小永已经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有的给学费,有的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其中有的学生考上大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走入军营……
这些年来,王小永把30多万元积蓄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他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们募集的资金(含物资折款)已达200多万元。
追逐梦想从不后悔
如今,王小永做“驻校社工”的地方相比11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路修通了,学校建得很漂亮,学校老师也多了,孩子们有了新校服,有了图书室,有了免费午餐,走出大山也不再是难事。
王小永说,在外人看来,他好像荒废了11年,但在他看来,这11年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和在部队的历练有很大关系,因为部队造就了他坚韧的毅力。
2003年入伍后,王小永所在的是赫赫有名的“王杰班”。在部队,王小永受王杰精神感染,写了很多日记。他是连队学习王杰标兵,在连队新兵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当班长,还从部队考入南京政治学院,于2008年退伍。
2010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0“善行天下——第三届首都慈善”晚会上,王小永荣获“彩虹心”明星个人奖。这些年来,他曾经服役的部队多次邀请他回去演讲,以他的经历阐述对王杰精神的传承。
“没有参军的这段经历,可能也没有今天的我,是部队造就了我,让我能够坚持目标不放松。”王小永说,虽然已经离开了做“驻校社工”的学校,但他还得对孩子们负责,希望他们有更好的出路。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