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不经意间我已到不惑之年。静下来时,脑海里经常回忆起有关母校漯师附小的事情。
1986年入学时,有个小测验:左右两个盘子,左边盘子里两个梨,右边盘子里六个梨,从右边拿几个梨放到左边,两边一样多?我当时答对了。在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个测试对我的意义。当时学校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想要组建一个实验班,这个测试就是为实验班挑选学生。实验班里使用的是实验教材,内容和难度与通用教材不同。除了语文书厚很多外,还有一本厚厚的阅读课本,里面的每篇文章都与课文相对应且密切相关。
在数学方面也是如此。记得当时盛行数学竞赛,特别是全国性的“华罗庚金杯赛”。我和班里一群小伙伴特别喜欢解竞赛题,并以此为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且受益终生。学校还鼓励大家学习其他知识,比如《我们爱科学》《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都是我们钟爱的课外读物。我们在学校交换书籍、交流心得。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这些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那时,每天下午都有一节课外活动,大家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玩夹沙包、跳房子等游戏。操场上、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永远是喧闹的,我们为每次的成功喝彩,也为小小的失误懊恼。
操场的东边有一个沙坑,沙坑旁有一棵泡桐树。每年泡桐花开,我们总会想办法打下几朵花,把花尾部含在嘴里,品尝花蕊里的那一丝甜蜜。冬天下大雪,沙坑是打雪仗时进攻的起点。我们班的学生不光学习好,打雪仗时也很团结、有一股子冲劲,经常击败其他班的对手。由沙坑,至厕所,再至楼梯,直到把对手们逼进教室……上课铃声响起,我们才会丢掉手里的雪球,得意地回自己教室。
在学校,我们也经常参加劳动。教室里有一个角落专门存放大家丢弃的废纸,积攒得多了,班里会组织同学整理好去卖废纸。卖完废纸的钱作为班费,用于购买大家喜欢的报纸、杂志。还记得有一年植树节,我们和老师一起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种梧桐树……现在整个校园都已搬迁,关于校园的一切都仅存于照片和记忆中了。
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我的恩师艾文卿。她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数学老师。艾老师善于因材施教,还经常利用休息日,在自己家里给班里部分学生辅导功课。在艾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我们班的数学成绩突出,我们几人也因在各种竞赛中夺得名次获得了直升市重点初中的机会……
时光飞逝,关于漯师附小的这份美好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里,谢谢母校。
1991届毕业生 董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