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进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与二月二有关的名篇佳作,下面笔者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品读古诗词中的二月二,从中可以了解古人的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在唐代也称“踏青节”,此时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二月二》,描写了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诗文抒写踏青见闻,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二月二日这天到江上游玩,在温暖的春风里,听见悠扬的乐曲。花蕊和柳芽都显得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显得情意绵绵。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在外供职已有三年时光,江上的新滩不懂我的心意,发出类似风雨吹打屋檐的哗哗声。
踏青是唐宋诗人在二月二日的重要活动,古人留下的诗篇不胜枚举。
宋代诗人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太阳欲出未出之时,大雾遮住了江城,下起了绵绵细雨。忽然又晴空万里,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一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里到处都能听到黄鹂的啼叫,田间地头燕子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在招呼儿童骑着牛、吹着笛子赶紧回家。
诗人贺铸在《二月二日席上赋》中写道:“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除了踏青,还有一些关于二月二的传统习俗出现在古诗词中。
清代诗人蔡云《撑腰糕》一诗描写的是二月二江南一带吃“撑腰糕”的习俗:“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诗文大意为: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吃糕。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了。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椭圆形、中间稍凹、腰状的塌饼。过去每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
二月二“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观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每年二月,百草生发,人们纷纷到郊外挖野菜、到园中摘新菜,生食或做成菜肴,这样既可尝新,又能讨吉利(“菜”和“财”同音)。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宋代诗人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写的便是挑菜节习俗:“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菜做羹。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灌溉的辘轳声。
宋代诗人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一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而已,我只是随大流去看看热闹罢了。
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启发了古代文人的创作灵感,留下无数富有生活气息的名篇佳作。在诗词中体味古人过二月二的风俗,我们能从一个侧面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作者为沙澧诗词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