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3月24日 星期

耕耘三十七载 收获桃李芬芳
——记“漯河好人”、临颍一高教师刘伟元

■本报记者 李文姣

通讯员 袁朝阳

在班主任岗位上坚守了37年的刘伟元今年已经58岁了。他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父爱般的呵护,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和知识才华献给了教育事业,被一届届学子亲切地称为“老班”。他所在班级的高考成绩每届都特别突出,许多学生考入全国重点高校。他曾连续15年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先后3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还被评为市“十佳师德标兵”、省“骨干教师”等。前不久,他被评为“漯河好人”。

临颍一高的学生大多来自乡村,他们读书求知、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刘伟元竭尽所能地为学生们创造最有利的学习环境,争取最便利的成才条件。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注重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

自习课上,他暖心地给学生端来茶水;雨雪天或节假日,他主动给回不了家的学生送饭;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并拿出办公桌里常备的药品;有学生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掏腰包垫上,时不时还会带学生到家里吃饭;遇到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时,他主动拿出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没有让一名班里的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他还经常自费买一些小奖品奖励进步的学生……学生们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在刘伟元心目中,给学生们上课是最重要的事,“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9年4月,刘伟元78岁的母亲患病住院。但那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了,他犹豫再三,最终让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照料母亲,自己返校上课。母亲去世后,他父亲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刘伟元白天上课,晚上在学校查完寝后回到父亲床前服侍。十年间,他就这样在家、校之间奔波着,没有耽误过学生一堂课。

2011年,一场意外车祸使刘伟元右臂粉碎性骨折。当时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强忍疼痛,打着石膏坚持上课。由于不能抬手写字,他就用左手托起胳膊,缓慢、吃力地写板书,往往一堂课下来衣衫都被汗水浸透了。学生们看在眼里,都默默地认真听课,下课时全体起立,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亲爱的“老班”。

每逢教师节或春节,刘伟元总会接到教过的学生打来的电话、发来的微信。他们向他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倾诉对老师的思念之情。每当这时,刘伟元就深感欣慰。

图片由临颍一高提供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