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人们总爱说一句“万事如意”,看似朴实无华的“如意”二字,其中蕴含着无限美好的祝愿。出于对“如意”的期盼,古人将一种器物就称作是“如意”,历朝历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僧侣市井,无数人对其爱不释手,在存世的各种画像中,如意的出现数不胜数,各式人物的手中、身边总会放上一柄如意。而皇帝们更是如意的顶级收藏者,据悉,仅故宫一处即有明清两代如意2000余柄,可以说是蔚为大观。
如意的前身是痒痒挠
出家的僧道尤其喜欢如意,无论是清修或者是法事,身边总离不开一柄。道家典籍记载,“如意皇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群魔”,将如意的发明权归给皇帝自然是无稽之谈,但也见得如意的发明时间极其悠久,甚至于无书可考、无迹可查。据考证,如意早在秦汉就已盛行,三国孙权时曾经在地下挖出了一个白玉如意,把柄处雕刻龙虎及蝉形,当时有人分析称秦始皇为了断绝金陵王气,平山填川,在各处埋藏宝物以改变风水,这如意便是当时的宝物之一。
相比这些虚无缥缈的传说,宋代一位僧侣的记述倒是可行度极高,他说如意就是古时候的“爪杖”,是用骨头、兽角、竹木等物雕刻成人的手指状,脊背上有瘙痒之处为手之不能及时,也可以不用烦劳他人。这种器具能够如人之意,所以称之为“如意”。
古印度也有一种类似的器具,僧侣在各地行走化缘的时候常会随身携带,称为“阿那律陀”,意为“无灭”,而其作用则与中国的爪杖别无二致。“阿那律陀”又被译为“如意”,也许正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来自考古学家的发掘更证明了如意历史悠久。在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进行发掘的过程中,曾经发现过两件牙雕残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列国时期,器物一端被做成了手掌形状,指尖向下弯曲,手腕处链接圆柱形长柄。这一形制与我们现在所用的痒痒挠别无二致。
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如意”这一器具的发明和使用都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形制不断发生变化,一部分做工精美的从实用器变成了陈列器,如意也与痒痒挠分道扬镳了。从实用器向陈列器转化的背后是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有关如意还有许多典故。孙权之子孙和曾在舞如意时误伤爱妃,爱妃伤好后留下一点疤痕,反而比受伤前更为美丽,引得时人纷纷效仿。晋代王敦酒后常以铁如意敲打唾壶,以抒心中不平之志,久而久之竟将唾壶边缘敲出许多缺口来。而同是晋代的石崇,在与王恺竞富时,曾以如意敲碎珊瑚树,其豪横可见一斑。
当然,最爱如意的莫过于帝王之家。清代康乾盛世,每逢祝寿贺喜,必使王公大臣进献如意,乾隆曾有诗云:“处处座之旁,率常陈如意”,而慈禧六十六岁大寿时,竟有官员一次献上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称之为“九九如意”,其精巧程度为历代所难以企及。
诗词中的如意
古人爱如意,也常常将其写进诗词当中。
唐朝著名诗僧皎然曾经以如意入诗赠师长:“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竹子虽然已经不复原貌,但是将竹子做成的如意持在手中,则会想起师徒坐而论道的日子,如意虽小,大道至深。
宋末谢翱也有名诗《铁如意》,“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此诗据传是谢翱为文天祥招魂所做,原本寄托美好情感的铁如意转瞬变成了金戈铁马的信物。
而乾隆皇帝所做的《咏白玉如意》则寄寓了一代明君在新年对国家的关心:“和阗供岁供,制器玉工闲。虽曰来之易,能忘获以艰。新年符吉兆,代语得心闲。永愿洗兵马,休言致白环。”看来,贵为天子的乾隆也并非不知这白玉如意的来之不易。
如今,虽然人们并不经常使用如意,但是,如意何尝离开过我们的生活,逢年过节,只要互相道一声“万事如意”,如意就在我们的心里。
据《海南日报》
金星玻璃灵芝式如意。
掐丝珐琅天保九如九九如意。
白玉嵌彩石鹌鹑如意。
《罗汉搔背补衣图》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