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东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务实为民的历史。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还是战洪水、抗地震、控疫情,我们党一路攻坚克难,一心为民造福。正因为始终坚持实干为要,始终把落实放在重要位置,不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如何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时这样讲: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这些群众生活中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1962年,焦裕禄一到河南省兰考县,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立下了“苦战三年驱走三害”的军令状。在生命的最后475天里,他和大家暮雪朝霜,追沙追到沙落地,查水查到水归槽,用舌头辨别碱的种类,最终战胜了“三害”。“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诠释了一位实干者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从解决入托难、上学难,到化解养老难、就医难,再到保障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钱袋子”……100年来,我们党就是这样认真对待群众生活上的点滴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100年来,人民群众就是这样从一件一件实事中认识我们的党;100年来,我们的事业就是这样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不断地凝聚人心,发展壮大。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循着群众路线的脉络,我们党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西方人眼中磁石般的“东方魔力”,是暗夜中照亮征程的“兴国之光”,也是我们今天攻坚克难、接续梦想的动力之源。
一个政党,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人民支持,才有生命力;一支军队,心系基层、情注官兵,才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强军兴军的伟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基层热土、生发于基层官兵。关心基层官兵,就是关心部队战斗力;把基层官兵放在心上,就是把强军兴军放在心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各级“要坚持士兵至上、基层第一,真正关心关爱官兵,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要满腔热情关爱官兵,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增强官兵的获得感”。近年来,从中央军委到各级机关,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系列暖心惠兵的政策陆续出台,一系列服务基层的举措相继落地,基层的条件大幅改善,官兵的斗志更加昂扬。当前,军队正处于全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基层官兵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棘手事、难办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官兵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官兵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官兵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关心关爱基层官兵,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为基层排忧解难。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学习党史,既是对“初心是什么”的世界观的校准,也是对“如何担使命”的方法论的探寻。党员干部要更加自觉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把担当实干挺在前面,多办强信心、暖人心、聚兵心的实事,以此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