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军
《活好》一书是日本作家、医学专家日野原先生的一部访谈式著作。日野原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甚至因此错过了兵役。尽管身体基础不好,他却很长寿,活到了105岁,并且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日野原一生写过200多本书。《活好》是他105岁高龄时以采访口述的方式写出来的,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本书。在书中,日野原畅谈自己对于生死、爱憎的看法以及与人相处、养育孩子等方面的经验,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发人深省。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活出自我的方式和状态。
古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及探索。日原野“遇见未知的自己”同样是以平和的心态求索未知世界,享受多彩人生。
由此我想到孩子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本是充满诗意的幸福的探索活动,却被世俗的功利心所绑架,在高压下日渐褪却光华和色彩,变得面目可憎。教育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无论如何,教师都要朝着体验生活、享受人生这个方向行走,并尽量走得有滋有味,才能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学习的快乐是思维的快乐、探索的快乐,是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是全面认识自己、战胜内心恐惧的快乐。
朋友说,我怎么没体味到学习的快乐?我说,空闲时间你会坐在电脑前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绞尽脑汁和电脑下棋,这种快乐也是一种学习的快乐。
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定位在探索未知世界或探索未知的自己上,生活本身就充满了乐趣。人类有挑战未知世界的本能和冲动,青春期孩子的冒险行为就是这种本能的突出表现。人生最悲哀的事是一眼就能看清楚10年或20年后自己的模样。因为未知、因为探索,人类才萌生拼搏进取的动力,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句话同时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满足于今天的自己,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永远对明天保持一种好奇的、探索的姿态。如此,人生才会在变化中成长,生活才会在前行中让人兴致盎然。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倘若把这个世界看透了,人生就了无意义;把周围的人都看透了,人与人之间就少了情分;把自己看透了,活着就没有了乐趣。何不这样想:这个世界,我永远看不透;这人生,永远值得探索;我自己,是个未知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