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日,国家安全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安全战略”这一名词或概念,但是却具有这方面的实际内容。历代统治者及其智囊团从其长期根本利益出发,都十分注重维护国家的安全,致力于追求并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目标。
早在《周易·系辞下》中,就产生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基本认识。孔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的安全主张。自此以降,“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便成为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中心命题,如明代永乐皇帝就一再强调 “天下既平,不可不思患而豫防之”(《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三)。而谋划国家安全的构想,确定国家安全的方针,制定并落实国家安全的措施,即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战略。
采取严密措施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第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以皇帝为最高主宰的专制集权体制,这就是所谓的“尊天子,一制度”。其基本内容是由皇帝独揽国家最高权力,并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完备的官僚办事机构,如秦汉的三公九卿体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与中央官僚体制相一致,在地方也先后设立郡县(州县)二级或道(省)府(州)县三级的行政体制,以确保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统一,政令军令的畅通无阻。
第二是控制军权,以文制武。自战国起,与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相呼应,军权也开始高度集中,君主对军权的控制大大加强,出现了人事上的文武殊途、将相分职制,决策上的廷议制,军队调动上的兵符制,赏罚上的军功爵制等,以保证政治上的安全。
第三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创造条件。经济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要保持政治上的安全局面,巩固国防,离不开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对此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都有明确的认识,“仓廪空虚,财用不足,则国毋以固守”(《管子·重令》)。有鉴于此,他们都致力于发展经济,扩充实力,或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从事再生产创造条件;或实行盐铁官营,由国家牢牢控制重要的经济命脉;或重农抑商、重本轻末,以确立切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经济活动导向。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经济实力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造就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有此为后盾,则政治安全、国防建设方可落到实处。
第四是抑制权臣,打击豪强,消弭潜在的分裂动乱因素。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通常能清醒意识到强藩、权臣、贵戚乃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是天子“大一统”的对立面,稍加纵容,就容易引发政局的动乱,若此,则政治安全就无从谈起,所以他们总采取各种措施,“弱臣势”,以防止权臣秉政、皇权旁落的情况发生。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武则天打击关陇军功贵族,宋太祖推行“杯酒释兵权”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事例。另外,对地方豪强势力,统治者也处处予以抑制、打击,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将其迁徙到京都一带就近加以控制,像秦始皇迁徙关东六国贵族至咸阳,汉高祖、汉武帝等迁徙“郡国豪杰”于关中地区,都属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举措。
重视军队建设
保障统治者的权益
第一是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支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军队是国家专政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古人认为:“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墨子·七患》)。所以明智的统治者始终重视军队的建设,使之能够抗御外敌,平息内乱,维护安全,巩固统治。如汉武帝大规模发展骑兵部队,从而为夺取全面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第二是按照确保国家安全的原则,制定和落实军事发展的战略方针,使军队建设更好地服从于政治安全的要求。在武装力量构成方面,是确立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三位一体,各司其职的基本格局,同时致力于贯彻优先发展中央军与正规武装的方针。在军事布局方面,是实行强本弱枝、“居重驭轻”和互相维系的原则,把驻防重心放置在京畿等政治中心地区。唐初的折冲府主要驻扎于关中,清代的八旗兵重点布防于京师,均是明证。
第三是有重点地加强军事领域的“软”“硬”件建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安全所提出的各种需求。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有意识地改善军事交通状况,兴修驰道(直道),这在秦汉与隋唐时期均有切实的举措。如秦始皇在位期间,由大将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它的开辟,使京师咸阳和北部边关联结在一起,平时边地军民屯垦耕作;一旦有警,长城戍卒点燃烽火,将领便可根据敌情作出部署,且可沿直道征调内地部队驰援,这样就增强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第四是着力于边地军事建设,屯田实边,拒敌于边关,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平。保持边境地区的安全,是国防中的要务之一,唐代陆贽对此的论述,反映了人们的共识:“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戎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陆宣公奏议》卷二)。所以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将加强边地军事建设列为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屯田实边,健全边防的确是行之有效的维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
统一思想认识
营造安全稳定氛围
思想的统一,文化的认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唯有思想文化的一致,才能牢固地建立起凝聚全民的精神纽带,共同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大业,消弭异端,根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历史上的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普遍在统一思想方面进行努力,把它作为制定和实施整体安全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秦始皇禁止诸子百家之学,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统治者鼓吹理学,颁行“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钦定读物等等,均是这方面的具体例证。应该说,这种统一思想的举措,其意义是正负参半的:它使人们思想定于一尊,在一定时间内是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的,但它的文化专制实质,同时也起到了钳制思想、窒息学术的副作用,从长远看,对国家的真正安全也不无弊端。据《山西农民报》
壹
资料图片
贰
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