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曾几何时,出门在外,要各种费心思看护随身盘缠,还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兑换钱钞,达成交易,这也就催生了种种专门的工具。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称金银呢?
戥子 专门用来称银子的小秤
戥(děng)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称重计量工具。清人钱大昕谓:“等子所以称物者, 俗作‘戥’”。在广州岭南金融博物馆收藏的戥子由两部分组成:戥称和外封装。戥子的木质封装,呈长葫芦状,尖端有活结,方便开启以取用内部的戥称。内部的戥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戥杆、戥盘、戥砣(或叫戥锤),其实就是一个小巧的杆秤。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戥子,戥杆材质是动物骨,推测为骆驼骨或象牙,刻有标尺;戥盘为铜质,薄厚不等,盘边沿均匀地开了三个洞,用以系绳;戥砣(或叫戥锤)为铜质,初步推测为黄铜。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讲究颇多。戥子称量东西,首要准确精密,所以戥杆必须纤细、轻盈又平直、均匀,骆驼腿骨质地坚实而气孔少,成为旧时制杆材料的首选之一。
直至清代,很多地方还是银锭和铜钱两种货币通用,所以商业人士一般会随身携带一个装着戥子的小盒,收到碎银子用戥子来称量,等攒到一定分量再熔铸成银锭。《红楼梦》里有一段讲到晴雯偶感风寒,请了大夫诊治。因平日里管账的大丫头袭人不在,轮到麝月给钱时遇到了麻烦,“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从中可以看出,没有戥子的帮助,要给一两银子的诊金,也是麻烦的。
古代戥秤保存下来较早的,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实物体,造型与现代戥秤接近。这两支戥秤的分度数都格外多,这是相对精度高的一种体现。但分度过多也会降低秤的分辨力。明代白银已成为法定的流通货币,戥子和其他不同大小的杆秤构成了商品交易的成套称量体系。
戥子
天平和算盘 做“大买卖”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中国,天平很早就出现了。其中比较多出土的,包括战国时期的不少天平,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楚国的范围内,数量更是不小。据考古学家高至喜的统计,仅现在湖南的长沙、常德、衡阳等地区,从1949年到1972年,就在101座楚墓中出土过天平和砝码,由此可见当时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是使用非常普遍的工具了。
算盘也是古人出门谈生意需要带的工具之一。大商号、大银号交易数量很大,会用到特制的长算盘,或通常放置于钱庄柜台,一分为二供店小二使用。而当店家出门谈个小生意,以便携为主,也出现了与戥子大小相近的小算盘。
算盘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不算久,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算账还是习惯拨拉算盘珠。今天在很多店铺中,收银台也会摆巨大的算盘珠作为装饰品,寓意财源滚滚、分毫不差。学校里也有些开设了算盘兴趣班或者小课程。从日用的角度来说,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算盘快且准,的确是伟大的发明。
据《广州日报》
天平和砝码
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