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郾城区新店镇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集镇。过去人们称其为“大新店”或“新店街”。
新店北的凌云台,据说是汉末名士陈寔晚年的隐居之地,这里曾有陈寔的墓葬,他劝浪子回头的“梁上君子”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据考证,“凌云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传说当年的魏文帝曹丕曾把这里当作他的点兵台。唐代时,叛将吴元济曾在此驻扎,奉命讨伐吴元济的唐相裴度也在此留下许多故事,离此不远的裴城村至今还留存有关于裴度伐蔡的碑刻。
到了清代,筑寨之风在漯河盛行,包括源汇寨在内的许多寨子都在那时修建。当地人在凌云台上修建了凌云寨。凌云寨现在只有门楼与大门保存下来,尤其是大门还保留着原来的风貌。
离此不远有个自然村叫庄店。晚清时期,因为一个人和他留下的一副对联,这个小村扬名史册。这个人就是清代名士赵明。
《郾城县志》载:赵明(1861~1939年)字自诚,郾城县新店乡庄店村人。其父赵廷秀,曾是清代千总,性情刚直,乐善好施,对赵明影响很深。赵明自幼熟读诗书,“素性嗜学,博贯载籍”。成年后,赵明以教书为业。光绪年间,礼部右丞刘果等闻其名,礼聘至京师讲学十余年。人们与赵明谈论后,莫不心悦诚服。赵明曾经与光绪帝讲《易》,深得光绪帝赏识。光绪帝曾屡次赐其显赫爵位,皆被其婉辞。光绪帝曾赠其“至性过人”的牌匾。
赵明一生除教书育人外,还潜心著述。他因目睹大量鸦片输入中国,祸国害民,著有《鸦片烟土论》,以此痛陈鸦片之害,唤醒百姓;另有《平权自由辩》,曾刊行于世,主要阐述法律以内的权力自由能够行使,法律以外的权力自由应依从于法律行使、变通等。关于他的学术成就,清代翰林周云曾评论曰:“义至深而理对奥,要其归,则在觉悟愚蒙,不惮谆谆,苦口用心,亦至仁矣。”据说他还有《周易解注》《佛号注释》等著作,但未留存于世。
赵明所处的时代是清末,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光绪皇帝形同虚设,朝廷腐败,外患频仍。八国联军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据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一间陈设华丽的大厅里举行所谓的“议和会议”。碧眼金发的洋人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坐在上首,趾高气扬地谈论着;而清朝政府的官员们却低三下四地端坐下首,虔诚地等待洋人们提出“议和”条件。
会前,一个自诩为“中国通”的洋人傲慢地敲着桌子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叫对联,听说要求语句对称、严密工整。我现在出上联,你们可否对出下联?”这个洋人出的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为战。”他利用汉字部首的特点,道出了八国联军“八大王”“王王在上”;琵琶和琴瑟都是中国乐器的名称。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他的意思后都狂笑起来。
面对猖狂的侵略者,清政府代表虽心中不平,却无词答对。
此时,忽然中国代表团的一名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从容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可拿!”
魑魅是我国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魍魉也是传说中的怪物名字。魑魅魍魉合起来常常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而它们的偏旁都是“鬼”,“鬼”是中国人对外来侵略者因憎恨而用的称呼。爱国的中国人借此怒斥了八国联军是“小鬼”。侵略者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具体发生在什么地方、出上联的是哪国的什么人、对出下联的具体是谁,现已无据可考。并且民间流传此类对联的故事和版本甚多,内容大同小异,但无一例外都蕴含着中国人不畏强敌、奋起抗争的勇气。
无独有偶,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在赵明身上发生了。据说也是这个时候,时在京城并为帝师的赵明见一日本人出一上联曰:“日本东出普照天下一统大清”,赵明视之慨然疾书下联:“佛印西来法传地中万国会华”。时人赞佩不已,礼部赠其“万国会华”玉石印章两方。
赵明终年78岁,葬于庄店村西北隅。
凌云台遗址。见习记者 李宜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