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平
■文/图 见习记者 李宜书
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一个普通的小村落,是革命英烈沈东平的家乡。近日,记者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走进养育了革命先烈的这片热土。
“说日本,道日本,日本真是虎狼心;占我地,杀我民,堂堂大国受蹂躏;举红旗,拿起枪,坚决打倒小日本……”这是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委员、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实为政委)的沈东平自编的抗日歌曲之一。多才多艺的沈东平曾创作了很多此类歌曲。嘹亮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抗战军民奋勇向前。在沈东平的家乡,许多乡亲在祭奠英雄时,还能传唱他谱写的抗日歌曲。
在沈东平的老家,记者见到了沈东平的侄子张付群。“我大伯其实姓张,真名张秉乾。他们兄妹5人,他是老大。沈东平这个名字,是为掩护身份,到周口后才改的。他小时候俺奶给他认了个姓沈的干娘,所以改姓沈。沈东平有3个弟弟。我是沈东平二弟张金盘的儿子。我是在大伯牺牲6年后过继给他的。那时我8个月大。”采访中,张付群几近哽咽,向记者讲述了革命先烈沈东平的感人故事。
沈东平1905年出生于林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十几岁时,因为家里弟兄多,生活困难,便去了北舞渡的一个银货铺当了两年学徒。1923年,吴佩孚部在北舞渡募兵,沈东平前往报名,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随后他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举起抗日大旗,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沈东平跟随吉鸿昌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同盟军失败后,党组织派沈东平回河南开展地下活动,寻机组织地方抗日武装。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沈东平任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
“从我记事起,俺爷和俺奶、大母(即沈东平之妻彭秀珍)就经常跟我讲沈东平的故事。当时,不少人知道我大伯在外面做事,但除了俺爷俺爸知道他具体干啥外,其他人不知情。”张付群说,“多年后,俺爷告诉我,那时漯河万祥街上有个修表铺,掌柜叫周祥斋。那儿是地下党的联系点。大伯沈东平出去后只在1934年和1937年回来过两次,其他时间都是托修表店的人向家里报个平安。”
有一年,沈东平对家里说外出求学、做生意。离开家乡时,沈东平的父亲劝他,家里人口多,在外面做生意挣了钱,回来多买几亩地养家。沈东平对父亲说:“放心吧,不用买。以后天下的穷人都会有地种。”
1938年5月,日军铁蹄踏入豫东。6月,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形成黄泛区,群众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开展敌后游击战,沈东平和西华县长楚博等人以县保安大队、4个区和58个联保的武装力量为基础,迅速组成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不久改名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军。
7月,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军,深入睢杞太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豫东特委决定由沈东平率1500余人作为第一梯队先行出发。当时,部队内一些人眷恋故土,沈东平向战士及其家属耐心讲保家卫国的道理:“鸟爱巢,不爱树,大树倒,往哪住!”听了沈东平的话,战士们纷纷表示:“不赶走日军,我决不回家!”
沈东平不仅作战勇敢,还机智过人。据张付群讲,1937年,沈东平回家看望家人,同时也负责传递消息。走到郾城城门时遇到搜查,为保证组织安全,沈东平把纸条给吃了。
沈东平的通讯员、解放战争期间立下一等战功的刘尚文1983年离休后,曾在回忆录《含泪忆恩公》一文中说:“表面上沈东平在普理学校当了一个没有薪水的教书职员,实际上日夜为党的工作操劳。沈东平曾说,‘为革命一两天不吃不喝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幸福就是做好党的工作。党的事情办好了,比啥都痛快’。‘现在苦点儿,将来党的事业发展了,一切都解决了’。我在沈东平书记身边学到不少东西……”
在张付群家中,有一件沈东平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战刀。看到这把缴获的日军战刀,不由地让人想到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抱头鼠窜的激烈战斗场景。
1938年7月初,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按照上级指示,浩浩荡荡开赴敌人后方睢杞太开展游击战争。沈东平率军深入太康、睢县途中,歼灭了阻止前进的伪顽杂牌军300多人。沈东平率部行至太康县转楼时,豫东抗日第三游击支队司令员吴芝圃专程迎接,双方就开展游击战交换了意见。
1938年7月下旬,豫东睢县马路口村。如血的夕阳下,睢县部分日本兵押大车数辆,出城给驻城南河堤岭的日军据点运送弹药、给养。沈东平决定打一个伏击战。伏击战在日军经过的高粱地打响。在与日军援兵激战中,沈东平身负重伤,不幸牺牲。沈东平等18名勇士为了民族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年,家里得不到传回来的消息,心里着急,去万祥街的修表店打听。老板害怕家里人伤心,只说有一个姓沈的在马路口村和日本人打仗挂了彩,让去打听打听。”张付群说。
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沈东平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单,沈东平名列其中。
“1954年清明节前夕,我那年10岁,家人拿着省政府开的迁葬大伯沈东平遗骨的信,到睢县马路口村向当地领导说明情况,并在当地领导带领下找到一位老石匠。这位老石匠知道大伯埋葬在哪个坟头,当年就是他埋葬大伯的,他还在一块老砖上刻下了大伯沈东平的姓名。在老石匠的指点下,大家在一个坟头里挖出一块老砖,上面刻有大伯的名字。于是,家人把坟挖开,将大伯的遗骨摆放在一个棺材里拉了回来,在村里安葬。”张付群告诉记者。
“在大伯的遗照中,有一张戴眼镜的照片。大伯只在外出时为隐蔽身份才戴眼镜。平时,我在堂屋里摆放的都是大伯另一张戎装照。”张付群说,“村民都说我年轻时和照片中的大伯有几分像。”沈东平那张黑白戎装照,英姿飒爽。“就是可惜了,经过岁月的洗礼,照片有些模糊。如果有人能把他的遗像画出来或把照片处理清楚就好了。”张付群不无遗憾地说。
“现在每年清明节我都要给爷爷、奶奶、大伯上坟。当然,思念他们的还有我在许昌的四叔张金榜。去年清明节,已经98岁的四叔还回来祭拜父母和大哥沈东平。不过四叔今年已经过世了。”张付群说,“每年七月初三,是大伯沈东平的忌日,我都要过来看看、扫扫墓。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他在战场上拼杀的情景。”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如今,沈东平烈士洒下的热血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而他为了民族解放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也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现在,林庄村正奔跑在小康路上,人们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据村支书介绍,每年清明节,周边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聆听英烈故事,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表达对英烈最诚挚的敬意。接下来,林庄村将大力挖掘红色故事,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让更多的人走近先烈,了解党情国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张付群擦拭沈东平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