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星期

帽子:从身份到时尚的变化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漂亮的帽子是这个时候不可或缺的服饰。帽子曾经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如今成为人人都可以享用的时尚饰品。

古代平民不能戴帽子

现在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顶帽子,但在古代,戴帽子可没这么简单。

在我国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历史遗留。据史书《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帽子的形式。

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过那时人们戴帽子不是为了御寒,而是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时的帽子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最初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士大夫戴的帽子叫“冠”,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他们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意思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特权。

提起官帽就不能不说乌纱帽。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由于帽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宋陆游《探梅》诗云:“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游牧民族把皮帽带入中原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幽人赋》中说“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更重要的是,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具有实用意义的帽子——保暖效果极佳的皮帽。

皮帽历史久远,远古人类“穴居野处,衣毛而帽皮”,皮帽子和衣着一样,开始都是为了防御酷暑和严寒而制作和穿戴的。北方民族在狩猎业普遍发展起来后,在制作毛皮衣着的同时,就开始制作御寒的皮帽了。不过因为中原地区普遍“汉化”,游牧民族的皮帽子并没有流行起来。

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帽子的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流向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如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朝时期比较流行。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和包裹起来,叫“方巾”。

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终于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用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珠宝。

到了明朝则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后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戴帽子了。到清朝末年,西方文化传入,帽子又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都喜欢戴帽子。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那时出席宴会的绅士头戴高贵礼帽,而拉黄包车的车夫头戴毡帽,甚至乞丐都在用帽子放钱。

在现代社会,戴一顶新潮的帽子是时尚女性追求美的体现,特别是夏天戴的凉帽,已然成了女性夏季防晒装饰必备用品。无论城市的大街小巷、旅游胜地,还是乡间田野,一顶顶漂亮的帽子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给城市和乡村平添了几分色彩。

据《北京日报》

孔子时代文人多戴帕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