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晓晓
见习记者 陈 迪
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的朱立云,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的中医。他医术精湛,常年坚守在乡村一线,用医者仁心打动乡邻,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医文化。今年40岁的朱立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中医妇科第六代传承人,在“2020年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中,他被评为省“百佳村宝”。
朱立云出生于中医世家。半坡朱氏中医妇科历经六代传承,有100多年的历史。从他记事时起,他的爷爷就是名扬四方的老中医。遇到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爷爷总是义务给他们看病,乡亲们也格外尊敬他。爷爷便成了朱立云心中的偶像。
每天耳濡目染,也使朱立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小时候经常帮爷爷和父亲切药、洗药,小学时就开始背《药性赋》《神农本草经》,虽然那时年纪小不懂含义,但却为我学习中医打下了基础。”朱立云说。
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朱立云上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2000年至2008年,朱立云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和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8年的学习,朱立云掌握了扎实的中西医知识。
在朱立云看来,中医与西医虽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西医主要以医疗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为基础得出病因。他相信中西医知识的结合将会更加有利于病情的诊断与治疗。
2010年,朱立云放弃了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从父辈手中接过了家族中医传承的“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祖孙三代一同坐诊。
他怀着“医者仁心”,耐心听病人讲述病情,谨慎用药。为了给村民提供方便,一些轻微症状,能让村民不出村解决的就不让村民多跑路,药店里有药的,朱立云会写下药方,让村民就近买药,并且不收取任何挂号费、诊断费。
随着坐诊经验的不断丰富,朱立云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许昌、山东、河北、广州、深圳等地常有人慕名而来。
对于慕名到半坡朱村就医的外地患者,朱立云不看完最后一个绝不下班,最多的时候一天为120多个患者诊治,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我的手机微信里已经有5000多个联系人了,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我的患者。”朱立云说,每天下班后他回各种微信信息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对那些症状较轻、不需要专门跑一趟的患者,朱立云就在微信上指导他们用药。“有时候做医生的多说一句话、有个好态度,对患者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会增强他们的信心。”朱立云说。
在朱立云看来,中医的言传身教,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做人的传承,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中医。
为了传播中医文化,朱立云还经常抽出空闲时间,带着他的团队到各村庄义诊,向村民们传授中医知识和国学精髓。2019年5月,他到阴阳赵乡一村庄义诊时,刚进村庄,就看到村里广场上有很多村民在等候。他意识到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医文化也在群众中得到了认可。
“那天的义诊从早上8点多开始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虽然都是一些常见病,但看到村民们能不出村就解决问题,我心里很高兴。”朱立云说。
2020年端午节前夕,朱立云在双汇广场附近的城市书房开展中医讲座,并用中药材制成有抗病毒功效的香囊免费发放给大家。那天,朱立云将一些常见的中药材装进玻璃瓶中让市民辨认,多数市民除了能辨认出藿香外,其他药材都不认识。
“虽然辨认不出这些药材,但是大家对中医却有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去了解。”朱立云说,也正是这次活动,让他意识到中医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群众却没有途径去了解和学习,由此他也萌生了制作一批中药标本的想法。
为此,朱立云准备开设中医文化展室和中药展示堂,把中药材标本和炮制中药的传统工具展示出来,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普及中医知识,把中医文化发扬好、传承好,让中医文化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