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人对母亲的爱早已融入文化和血脉中。同时,中国人特别强调母亲应该做孩子的启蒙老师,特别赞颂那些教子有方、以身作则的“贤母”。
纵观历史,那些有建树、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里头就包括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贤母”。
孟母三迁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被誉为“亚圣”。孟母仉氏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就是“孟母三迁”。
孟母早年丧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祭拜丈夫。不料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搬家后,孟子又整天混迹于市井,跟着商人小贩吆喝。孟母于是又搬家,这回搬到了学校附近。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学生,看起了书。孟母这才放心地定居下来。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知道后,就把织机上辛苦织了一半的布剪断。孟子大惊,问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孟母告诉他,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孟子醒悟,于是发愤读书,终成一代鸿儒。
封坛退鲊
湛氏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广为流传。
陶母早年丧夫,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剪下自己的长发,换钱购买酒菜。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陶侃一步一步走上了人生巅峰。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有下属从鱼品腌制坊拿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意思是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家的东西给我,这样做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啊!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这就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画荻教子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母亲郑氏的教育。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郑氏是个坚强的女人,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欧阳修5岁时,郑氏便教他读书识字和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她只好用芦苇秆代替,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奋发图强,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曾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后因此被贬。但郑氏并没有抱怨儿子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优秀?
岳母刺字
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姚氏教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岳飞十五六岁时,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母大义凛然,励子从戎。她为了让儿子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精忠报国”4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屡建战功,成为抗金英雄。“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据《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