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
《创业史》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柳青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柳青的《创业史》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西北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浩荡前行而又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创业史》中有两个典型的父子形象:梁生宝和梁三老汉。梁三老汉的梦想是创下家业扬眉吐气,而梁生宝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拥护者,梦想让人们都过上新生活。然而这并非易事。社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经历着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以及新生力量与守旧顽固势力的博弈。
梁生宝朴实善良、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他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了当时的国家政策,积极组建互助合作小组,成立农业合作社;但一些富户、大户,如姚士杰和郭世富,并不愿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想延续自己高高在上的剥削者身份,明里暗里和梁生宝进行着各种较量。还有聪明能干、富有魄力和号召力的代表主任郭振山,表面上积极拥护党和国家政策,可思想觉悟达不到,总是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方向。但他们都思索着、观望着,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自己的脚步。
新中国的成立,让当时的人们面临从未经历过的各种问题。如何改变贫穷的生活?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才是真正的难题。正如梁生宝所说:“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生活,造成了他们落后的一面:自私、保守、散漫,不习惯组织纪律……”基于此,相关政策是根据自愿加入小组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绝不强加给任何一个庄稼人。所以当互助合作小组的栓栓和梁大老汉要退组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但梁生宝坦然接受并努力证明道路的可行性。为了让大家多打粮食,他一个人跑到几百里外的渭河上游去买“百日黄”稻种,号召大家密植水稻,最终比普通稻田多打了近一倍的粮食。他带领村里人进山割竹子,整整一个月风餐露宿、吃苦受累,却让大家都挣到了钱。他总是这样用事实说话。他在政策的引领下创办了农业合作社——灯塔社。和梁生宝一起创业的一群人都深信共产党的决策,相信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如高增福、有万、任志光等,他们在众人怀疑的眼光中将土地合并在一起,锲而不舍、辛苦劳作,成为执着的前行者。尤其是高增福,在妻子去世后既当爹又当妈,经常抱着孩子去开会;为了能参加农业合作社,他毅然搬家……
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最为辛劳,生活最苦,他们愿意为一条崭新的道路放手一搏。而那些已经创下家业的剥削阶级习惯了不劳而获、养尊处优,注定他们在走向社会主义改造时要经历痛苦。如姚士杰和郭世富,土地改革让他们丧失了既得利益,再让他们与贫苦农民站在一起劳作,犹如剜心割肉。还有精明能干的代表主任郭振山,只愿自我强大,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党的工作基础永远是群众。这是迄今为止都不曾改变的。但他也有着深省的精神,经常在内心作着深刻的斗争:共产党员郭振山痛斥庄稼人兼卖瓦盆的郭振山……这群人同样经历着社会转型的阵痛,也经历着深刻的思想改造。于党和国家而言,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方向共赴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穿过风雨才能抵达。
梁生宝的灯塔社引来了多方关注:有各级领导的现场指导,有附近村民的好奇参观,当然还有许多人的观望……今天,早已是事实胜于雄辩。可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人们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