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军
《掌控习惯》一书是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习惯学院创办人詹姆斯·克利尔所写的一本专著。作者创办的习惯学院培养过十多万名领导、经理、教练和老师。本书通过4大定律、56个具体案例,讲述了如何快速养成良好习惯。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项运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争取获得好的成绩,但是在整场比赛中都死盯着记分牌则荒谬无比。争取每天都有进步是你走向成功的唯一方法。”
本书颠覆性地提出一个观点:目标会束缚一个人的幸福感,一个人会为目标而焦灼不安。因为目标激励法存在着这样一个趋向冲突:“要么你努力实现目标,要么你失败令人大失所望。”所以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当我目标实现了,我就幸福了!”其实,人生远不是这样,往往是当我们的目标达到时,迎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感。生活中也常会有“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现象。
目标教学是当前教学中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名词。有目标才有高效,目标明确才能少做无用功。目标激励法也广泛应用于中外各大中小企业的管理。但对于人生,个人感觉“目标激励法”不能浅薄和功利。
我们总是习惯于激励孩子:努力吧,达到目标之后,你就可以快乐了!今天刻苦学习,明天你就轻松了!少年多吃些苦,老年就会美满幸福!我们总容易忽略成长的幸福感,而是习惯于对幸福的精打细算,总是延迟满足孩子对于幸福追求的欲望。然而,忽然有一天,当孩子真的得到了所谓的“幸福”时,幸福的感觉却“过期”了。
关键的时候,目标会激发出一个人巨大的潜力和能量,这种能量会消耗掉身体前期的积蓄和后续的供给。所以,目标达成之时,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个体轰然倒塌之时;而目标成空之时,更是一个人遭受致命打击之时。目标激励运用到极致,就是不留后路、全力以赴,是一种赌的心态。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时刻需要目标激励,以此来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积极勇敢、昂扬向上。但是,生活不能只有目标,行动不能只有目的,人生不能只有终极。享受过程的美好,享受战胜困难的乐趣,享受自我成长的快乐,就是享受幸福的人生。
此刻,我想到初中语文课文《台阶》中的父亲,想象他坐在修筑好的台阶上,望着远方,一脸茫然,满心失落,可能会是这个原因吧。
目标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指明方向。方向不能错,否则会原地打转、徒劳无功。但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天都有进步、都在成长,比如记住一个单词、学会一道数学题、弄懂一个物理原理、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关注到这些细节,那么每天都是幸福的。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即时享乐”的过程,也是可持续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