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5月21日 星期

苏轼“房梁挂钱”

古人怎样节约粮食
清代陈枚彩绘本《耕织图》。

《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崇尚节俭、珍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他们当年如何节约粮食、惩治浪费行为呢?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美食家苏轼,曾自称“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实他在饮食上十分节俭。

在《节饮食说》中,苏轼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其中大意是,苏轼平时吃饭,不过一荤一酒;自己请客或别人请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绝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等节俭,自是修养功夫。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他不但自己亲自耕种,还实行计划开支,这就是后来曾国藩都为之效仿的“房梁挂钱”。据说,苏轼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钱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如有结余,就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雍正为剩饭两下圣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大国,如不能居安思危,难免有后顾之忧。古人写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都是古人重视粮食安全的警句。

为了处理剩饭剩菜的问题,雍正专门下过两道圣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给御膳房下旨:“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其大意是剩饭剩菜不许丢弃,可以给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去喂猫;如果猫不吃,就晒干后拿去喂鸟,总之不能浪费。雍正还特别警告说,“我会派人不时检查,谁要是违反,必定治罪。”

或许因为执行的情况并不好,雍正三年后再次就浪费粮食的事发出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

屡下禁酒令节约粮食

俗话说得好,人无俭不立。人种粮、粮养人,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敬畏自然的体现,惜粮就是惜福。《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警世名言,应成为国人之家训,代代相传。

明清时期,京城食用的粮食大多从南方经大运河运来,时称“漕粮”。由于运输成本高昂,一石粮食往往费银数两,而有些八旗兵丁“不知运粮之艰,既得粮米,因暂时有余,遂卖银钱,以供几次饱餐醉饮。及米不继之时,妻子又皆不免饥饿。”因此,清朝严禁卖米与奢费,可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寻常小事而有烦言,康熙则驳斥说,“米者养人之本,为人上者,不留心省察,可乎?”

清朝重视粮食安全与保障,还体现在禁止烧锅酿酒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山海关外发生旱灾,而“彼处蒸造烧酒之人将米粮糜费颇多”(民间大肆酿酒而导致粮食浪费),康熙特命户部侍郎赛弼汉前往奉天,会同将军、副都统等严加禁止。随后二十余年,清朝都禁止直隶、湖广、江西、陕西等南北九省烧锅酿酒。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特别召见直隶巡抚赵弘燮,再次强调严禁烧锅酿酒,并对失察官员加以重处,其严禁烧锅酿酒的理由有二:一是大量浪费粮食,有悖崇俭禁奢的社会风气;二是认为此乃小民逐末利的表现,不利于农业生产。直到康熙末年,在粮食问题相对安全后,禁酒令才有所放松。据《海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