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
这些年我读书总是毫无目的,感觉收效甚微。于是,我意识到制订阅读计划的重要性。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作某个领域的研究,读书的范围就可以宽泛一些。我结合自己的知识短板和语文教师的职业需求,为自己制订了今年的读书计划:人物传记类要读《李白传》《杜甫传》《苏东坡传》《拿破仑传》等,经典名著类要读《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有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人类智慧。“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是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一段名言,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年龄、阅历的关系。当我步入中年,历经生活的百般打磨后,也许会从一些经典读物中悟出别样的意味。
要走的路很远,要读的书很多,但时间却很少。我作为老师的便利条件就是能和学生一起学习。当孩子们书声琅琅时,我也跟着读自己喜欢的书。工作间隙以及每天晚上睡前只要想读书,都是温馨的阅读时光。每天给自己定一个最低阅读量,并将所读内容作简单概括,不需要严肃的遣词造句,只要写出真实的想法。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是信息的输出,把所读到的繁杂内容化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这不只是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对思维的锤炼。
我很羡慕那些从小就读过很多书的人,因为我小时候除了看过一些连环画外,基本没有读过书。上初中时,我无意中读了一本叫《黑骏马》的小说,书中那匹虽不会说话却感情丰富的马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认识到原来文字里的世界这么有趣!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读书,越来越感受到书的妙处。但真正开始大量阅读是在工作之后,因为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
我常常不无遗憾地想:如果我小时候能多读一些书,现在估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吧?所幸,读书是一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的事。阅读像照亮人生的一束光,无论你何时看到它,它都会照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