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7日 星期

参加唐代科举的留学生


自古以来,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留学由来已久,在唐代尤甚。

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下诏允许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专门为留学生设置了考试制度——“宾贡进士”。因考生来源、文化差异不同,“宾贡进士”与“国子进士”和“乡贡进士”在考试以及录取方式上、录取比例和考试难易上都有一定优惠政策。

唐代向外国放开科举考试,多面向于东南亚国家。一方面古代圣贤君王受儒家思想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新罗、高丽、安南(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缅甸、尼泊尔都是唐朝贡国或藩属国,唐朝与这些属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往来极为密切。

在这些留学生中,来自朝鲜半岛新罗的崔致远名气最大,他也是唐代知名度最高的留学生之一。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唐咸通九年(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一人来大唐王朝求学。他父亲在他临走时说:“你去中国一定要努力学习,十年之内必须考上进士,如果十年之内你考不上进士,那就断绝父子关系,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崔致远牢记父亲的训诫,勤学苦读,结果不负众望,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提前四年完成父亲的重托。

登科进第的崔致远没有衣锦还乡,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大唐发展,担任江苏溧水县县尉,做一名负责军事、治安的地方官。崔致远任期届满后,又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在朝鲜半岛,崔致远享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他一生文学创作不断,他创作的《桂苑笔耕》文集还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中国科举考试不但影响到东南亚国家,而且还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李彦升,大食人(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的专称),长期定居中国。当时的汴州刺使、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偶然发现李彦升讲中国话标准流利。通过交谈,卢钧了解到李彦升是随经商船队来的,出身名门望族,较为熟悉中国文化。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卢钧特意向宣宗皇帝举荐李彦升。经唐宣宗派人员核实,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他一举及第,而当年全国总共及第的人数只有22人。当时他的考卷,交送中书省、门下省复核。复核后发现,李彦升确有真才实学,颍川人陈黯便针对此事撰写成《华心说》一文,对李彦升给予高度肯定。

唐代之后,科举制也逐渐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引入。明代时,越南的留学生一般在本国乡试结束后,会到北京参加会试。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考试中,越南人阮勤中一举成名,夺下进士的桂冠,从此留京任职,后任命为工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科举考试被废除,为了笼络外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临时组建了学部专门考核外国留学生,凡考中者按进士、举人授予资格,凡高中进士者授翰林院修撰,人们把这些留学生称为“洋翰林”。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来封建时代的选人、用人制度,不仅为国内的学子重视,也吸引了大量外国的学生。他们参与科举,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影响。据《北京晚报》

崔致远画像。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