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9年起,每年的6月7日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食品安全日”的主题为“保障食品安全,构筑健康未来”。食品安全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吃了不安全的食物,可能会引发食源性疾病。
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即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主要有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化学性、寄生虫性、有毒动植物性六大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人体多器官衰竭,或引发癌症。
某些特定微生物可以引起特定疾病,例如:新生儿感染阪崎肠杆菌会引起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孕妇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后,会引起胎儿感染,甚至导致流产等;人摄入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后,会引起全身肌肉麻痹,甚至死亡。
为预防或避免病从口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1.保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饭时也要洗手;碗筷、刀具、抹布等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厨房和储存食物处要注意防虫防鼠。
2.生熟分开。生的肉、禽、海产品要和其他食物分开存放;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器皿等要区分开。
3.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剩饭菜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及时冷藏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2个小时,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解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不要用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加工食物;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要选择新鲜、卫生或经安全加工的食品;生吃果蔬时要清洗干净。
目前,我市已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了监测网络,确保能第一时间发现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并及时规范处置。(了解更多疾病预防知识,请关注“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