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动力舟桥。
“翼龙”无人机。
“翼龙”无人机抵达灾区上空,带来通讯信号
在被暴雨围困之时,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的百姓收到了一条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告知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
“超长待机、超大航程”的“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万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其装备的光电吊舱具备电视、红外等模式及激光测距功能,能对360度范围内的地面情况进行快速扫描。
若发生洪涝等灾害,“翼龙”可第一时间飞赴灾区,通过光电吊舱对灾情进行侦察、定位;配装的合成孔径雷达则可以在云雾遮挡的条件下,完成对灾区现场的成像探测。针对灾区“三断”情况,通过融合空中组网、高点中继等技术,实现图像、语音、数据上下贯通横向互联。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将采集的信息实时回传地面控制站及指挥中心,后方指挥员通过回传信息分析受灾情况,判断受灾程度,以调集指挥救灾队伍行动。
风云、高分卫星为洪涝监测提供强力支持
在极端强降雨天气发生的第一时间,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等多颗在轨业务运行卫星,立即获取了灾区卫星观测资料,为气象服务提供数据保障。
汛情发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安排高分三号卫星、高分六号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截至7月21日,已安排卫星成像2次,获取灾区有效数据3景,共享历史数据3景,第一时间提供给应急管理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8家单位。
后续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将根据灾情和相关部门需求科学安排卫星进行成像,为洪涝监测和灾后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持。
“海豚1号”救生机器人驰援抗洪抢险
7月18日,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市区出现严重内涝。20日晚,云洲智能调拨了118台“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助力郑州开展救助工作。
“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自重13公斤,可随意抛投,航行速度可达3米每秒;拖拽力大,可承重150公斤,同时拖拽3个成年人也毫无压力,最长遥控距离可达800米。
遇到险情时,只需将救生机器人抛掷水面,即可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全过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或船上遥控施救。全程遥控施救,“海豚1号”投入到抗洪一线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与质量,且能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
机器人助力救援,水下情况了如指掌
值得一提的是,“翼龙”无人机是首次进行实战部署,“海豚1号”也仅在近年来几乎只参与过应用演示。相较前两者,水下机器人则更为普及。
对灾情的全面准确了解,是救灾成功的关键前提。据悉,水下机器人可在高度危险环境、被污染环境以及零可见度的水域代替人工在水下长时间作业,让救援人员实现对水下水面情况全掌握。此外,水下机器人上一般配备声呐系统、摄像机、照明灯和机械臂等装置,能提供实时视频、声呐图像,机械臂能抓起重物,是“多功能”的好帮手。
应急动力舟桥,实现水上机动救援
7月22日晚,中国安能的专业救援队伍,携应急动力舟桥、全地形两栖救援车等装备30台套,紧急奔赴新乡市卫辉市顿坊店乡牛场村,连夜搭设应急动力舟桥,对被困的村民进行紧急转移。
应急动力舟桥可以快速拼装与分解,便于使用及运输,拼组的浮式结构整体安全稳定,结构模块可以标准化、模块化,方便维护、置换。全套器材由8个河中舟、2个岸边舟、10辆舟车及全桥辅助器材组成,适用于在流速不大于每秒3米的江河上架设浮桥。展开后的河中舟长10米,宽8.3米,高1.3米,车行道宽5米,重约10吨。舟车是由8×8轮式越野车改装而成,每辆舟车载一个河中舟或岸边舟,配一名驾驶员和三名操作手,四人相互配合完成舟体的折叠、装卸和运输。舟车在装卸载时,通常选择岸边土质坚硬,地面平坦,岸坡不超过18度,流速较低,水深适宜处进行。
据悉,该应急动力舟桥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可实现快速架设浮桥和结合漕渡门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有效解决涉水抢险难题。本报综合
近日,河南遭遇大范围极端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牵动人心。天灾面前,除了有温暖人心的救援团队,也有“默默无闻”的科技力量。
卫星为洪涝监测提供强力支持。
水下机器人。
“海豚1号”。
“海豚1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