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对秋的感怀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表达了悲秋的情绪。三国时期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样的诗意传承。文人们将对秋的无限诗情凝聚在立秋诗词中。
据统计,《全唐诗》中有27首提及立秋,唐人以物候的变化诠释立秋的到来,将此时物候变化细微地表现出来:“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司空曙《立秋日》)花叶飘零,一夕之间季节转换,暑气消散,万物揫敛。他们通过写景咏物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深情。
自立秋出现在诗词之中,就伴随着秋所特有的愁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写尽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为官长安时,于立秋次日所作。诗人由眼前的萧索之象,联想到官场受挫的人生经历。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南飞的大雁、远遁的游子,凄美又伤情。唐朝诗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下了悲凉的心境:“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诗人见镜中的自己雪鬓霜鬟,不由感慨过往不过浮华一梦。
立秋诗词至宋代发展至巅峰,“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里表现为“顺时而动”“因时而感”的顺应自然的方式,在时节流转的过程中,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全宋诗》有152首提及立秋的诗作,《全宋词》中亦有8首。
“乍冷秋应近,无眠句又成。愁多推不去,头白更忧兵。”(周紫芝《立秋前三日夜雨》)宋代文人士子都拥有报国为民的一腔热血,奈何身逢乱世,金兵肆虐,民不聊生,文人们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写入诗词。叶梦得发出“安得仓箱盈百万,少令天下足军储”的感慨,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自己拥有万贯家财,能够为朝廷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宋代世俗文化兴盛,文人在诗词语言上更加迎合市民阶级。文人沈说就不加粉饰地写出了自己在立秋时节的所见所感:“昨日午时秋,西风夜转头。吹来溪外雨,藏却树间楼。暝带栖鸦色,凉催客燕愁。一樽吟未了,衰鬓早飕飕。”(《立秋》)诗人在立秋之际,观景之衰态,叹人生之不如意,自是满目悲凉,唯有顺应自然发展之势,才能求得精神的超脱。
唐宋之后的立秋诗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基本定型,后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立秋的风韵。多情的明代才女夏云英诉出了立秋时的心境:“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立秋》)这首诗勾勒出了初秋生活的恬淡小景,虽然文中未言愁情,但那股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清代诗人计东的《宣府逢立秋》写出了立秋的壮阔之美:“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诗人笔下的文字是秋的本真之美,明丽清朗,雄浑壮阔,赋予立秋振奋人心的魅力。
就立秋而言,梧桐与它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梧桐树会在立秋日落下第一片叶子,因此人们就将梧桐叶的坠落视为秋的开始。据统计,梧桐这一意象在宋代立秋诗词中出现了13次,《全唐诗》涉及立秋的诗词中也有两处提及梧桐。宋代诗人武衍在《立秋夕》一诗中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水花香弄晚风清,闲立梧桐看月生。夜漏向深秋始觉,一天星湿露华明。”在这些诗词中梧桐几乎成了悲秋、孤寂、落寞等情绪的象征。诗人刘翰在《立秋》中就写道:“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清晨醒来,看到梧桐叶落满地,就知道秋天已如约而至。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引发了诗人的众多感慨,他们将自己体会到的人生百味熔铸于节气之中。
据《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