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8月7日 星期

“母猪圈”:昔日洪水泛滥 今朝风景如画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近期,河南多地遭遇暴雨袭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常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祸害之大,可见自古水患便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漯河地处沙澧河交汇处,水系发达。先民择水而居,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却无法避免洪水侵害。也许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在沙澧河风景区有一处名为“母猪圈”的地方,位于市区金山路沙河桥东,在历史上曾因地形特殊而洪灾频发,素有“开了‘母猪圈’,水淹颍州十八县”之说。 沙河进入漯河境内后,至“母猪圈”处急转北上,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大转弯,给防洪留下隐患。清代官员赵遵律曾说:“ 沙河自古为郾患。”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年,“母猪圈”曾八次发生洪灾;崇祯十一年、十七年,“母猪圈”两次决堤;顺治十三年,阜阳、项城、上蔡、汝南、新蔡民夫500人历时三个月,才修复“母猪圈”河堤。至20世纪70年代,“母猪圈”河堤屡决屡修。召陵区翟庄街道冯庄村82岁的村民沈美莲告诉记者,1975年河南发生水灾,“母猪圈”也决堤了,房屋、农田都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重修堤坝后,沙河才归于平静。

让人们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除了天灾,还有日军在此处制造的屠杀。《漯河革命史》记述:“1944年5月,日军攻打漯河期间,将国民党抓丁拉夫拼凑起来的一个临时团队约400人,全部枪杀于‘母猪圈’和干河坡里。”翟庄街道翟庄村的一些老人告诉记者,河堤外围曾有战时挖的壕沟,新中国成立后壕沟被逐渐填平。 关于“母猪圈”这个名字的由来,附近村庄流传着一些传说。据说有一户人家养的母猪生了一窝又一窝小猪,母猪喜欢带着小猪拱河堤。为防止河堤被破坏,人们就把母猪和小猪圈起来……传说虽不可信,却流淌着民间的生活气息。

为根治水患,结合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我市不断加固这一险工段。如今,“母猪圈”已成为沙澧河风景区的一部分,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记者看到,宽阔的河面在此转弯,犹如大自然写下遒劲一笔。“母猪圈”旁有座利用建筑垃圾建造的凤凰山,山上、山下各有一棵松树,造型如双凤齐飞,因此得名。山上植被茂密,有红枫、银杏等树木,每到秋季美不胜收,成为市民赏景的好去处。 站在凤凰山上眺望河面,遥想这里波涛汹涌的画面,别有一番感触。河堤上还留有“母猪圈险工”几个大字,提醒我们居安思危,不忘过去。

“母猪圈”如今风景如画。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