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市外语中学提供
■本报记者 李文姣
在市外语中学,一提起祁桂霞的名字,不论是学生、老师还是领导都会竖起大拇指。
1988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祁桂霞怀揣着当“优秀教师”的理想,走上了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三十多年。
祁桂霞刚入职就担任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虽然没有经验,但她经常向身边的老教师虚心求教,认真聆听魏书生、宁鸿彬等专家的教育教学报告。她从模仿老教师和专家的教育方法着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写教学反思、教学感悟,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多年担任班主任,祁桂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为班长、组长、课代表详细分工,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治;实行心理辅导员、班干部、大小组长聘任制,让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她所带班级的学生,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综合实力都遥遥领先。
祁桂霞班里有个学生叫小光(化名),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祁桂霞了解小光的家庭情况后,决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来教育、引导他,先跟他约定一个月不打架就有奖励。没想到小光真的安稳了一个月。拿到老师奖励的一袋文具,小光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祁桂霞趁热打铁,不但要求他守纪律,还给他在学习上定了目标:期中考试语文考到80分就有奖品。小光不负所望,考了85分。这次,祁桂霞奖励小光一本厚厚的日记本。小光如获至宝,郑重地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标注:祁老师某年某月某日奖励某某的奖品。
一段时间后,小光积极、上进的力量似乎都被激发了出来,运动会上、足球场上,凡是能为班级争光的地方,小光都全力以赴。期末考试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祁桂霞又奖励他一个日记本,并寄语: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有一个纯真的少年,在辛勤的耕耘,因为他相信,一分耕耘,绝对有一分收获!小光自信满满地对祁桂霞说,要一直珍藏日记本,自己也将继续努力学习。
祁桂霞任教已34年了,快要接近退休年龄,但她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仍不输年轻人。在教学工作中,她经常琢磨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科融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她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小组建设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看着相册里一张张毕业合影,她自豪又欣慰地说:“我热爱教书,喜欢学生。我愿为这份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