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8月11日 星期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


■谢瑞杰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及热情,进而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成功的教学导入应当从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出发,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差异则决定了教师在选择教学导入方式时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断揣摩、梳理教学知识点,找出最佳的课堂导入方式。尤其对于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更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将教学导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

一堂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有效地引导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本文将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切入点,从实践出发具体谈谈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策略。

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充满趣味的课堂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建立初步印象。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无法进行准确认知。教师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导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感性认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在讲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考虑到万花筒内多变的图案能够体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可以从“制作并观察万花筒”这一实验出发,为学生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在备课阶段应事先准备好三棱镜、彩色玻璃纸、胶带等必备的实验原材料。在课堂教学阶段,将学生分为2~4人的实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万花筒的制作。在学生制作好简易的万花筒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轮流对万花筒内的图案进行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万花筒中千变万化的图形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可以很容易总结出“这些图形都对称”的结论。教师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向学生说明“万花筒内的图案都是关于某条轴线对称的轴对称图形”,进而引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这项实验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相关知识点。

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数学歌曲、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在开始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是人们对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有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导入法能让学生产生焦虑、渴望和兴奋等情绪,使学生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教师常瑞杰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如果把地球近似地看作一球体,用一根绳子绕着赤道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教师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情境导入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宋亚平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配合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再例如:教师任亚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两块(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如果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三种做法:1.把两块碎玻璃都拿到玻璃店去;2.只拿第一部分;3.只拿第二部分。问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巧妙的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使枯燥的几何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例如:教师谢书兵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学生:小明买4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需27元;假设买4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与梨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得多。

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 (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矛盾,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产生迫切探求缘由的一种导入方法。引入时,教师可特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境,甚至“诱导”学生“上当”。例如:教师谢书兵在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设计出小巧灵活、适合教学内容的导入新课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凤头”作用。

作者系漯河市召陵区许慎中学教师

本文系2020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实践研究》 (LHKT2020093)研究成果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