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8月14日 星期

以艺术形式弘扬中医文化
——观戏曲电影《风骨》

戏曲电影《风骨》海报。

■马志兵

前段时间,红枫广场和黄河广场等地的户外广告大屏在循环播放戏曲电影《风骨》。该片根据我市骨病专家闫三毛的真实经历改编,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医药题材的电影,以小见大,反映了悬壶济世的医道精神,多角度体现了漯河元素。

该片于5月12日第110个国际护士节时在人民会堂举行了首映式。剧中主角闫三毛由著名戏曲演员孟祥礼饰演,汤玉英、胡希华、贾廷聚、刘艳丽、范静等豫剧、曲剧名家也纷纷在影片中亮相。该片对戏曲文化和中医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用王国维的定义就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但在戏曲电影里,戏曲的特点难以体现,更多体现出来的是电影的四大特点,即综合性、运动性、逼真性、蒙太奇性。传统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在戏曲电影里,“四功五法”只剩下了“唱”,其他戏曲技法都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可以说,戏曲电影只是把戏曲嵌入电影中。作为一种表现方式,戏曲处于从属地位,电影手法才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当然,也可以借助蒙太奇等电影手法更好地呈现戏曲元素,比如在围绕到底给不给昔日的冤家对头看病时,闫三毛和他母亲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展开了一句接一句的对唱,进行了一场内心的交流、对话。镜头在屋内人物和屋外人物、在时空交错的场景之间来回切换,把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起到了比单一表现手法更好的效果。

戏曲电影《风骨》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患病八年—四处求医—得到医治—学成中医—治病救人—建立医院。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以时间先后为序、通过电影手法线性展现,戏曲人物的唱并不交代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是人物思想和内心想法的外在表达。

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巧妙设置包袱、在恰当的时间抖开包袱是该电影的一个亮点。比如闫三毛不计前嫌,主动上门去给闫俊臣的父亲看病,却被闫俊臣给赶出了家门。观众以为此事到此为止,但后来在闫三毛劝说黎秀明女儿不要截肢、接受中医治疗时,闫俊臣的父亲现身说法,说闫三毛悄悄替他看好了病,中医的神奇疗效不容置疑。类似的小包袱还有:黎秀明帮闫三毛找到了老中医张鹤仙后就不再出现,观众为好人没有好报而遗憾的时候,峰回路转。偶尔的机缘巧合下,黎秀明母女被闫三毛碰到,从而了却了闫三毛的报恩心愿。

当然,笔者认为该片中也有一些小瑕疵:人物唱词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人物的知识文化水平,比如少年闫三毛唱词中出现了结草衔环、束发、衣钵等文学性较强的词语。闫三毛因治病家里一贫如洗,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不太可能想出这样的词语,这更像是编剧自己的话语。不过人物口语对白中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人物对话都符合各自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且很多都是河南方言,比如“可中”“老能”“手和萨(发抖)”。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