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师节最早诞生于民国时期,几经变化才是现在每年的9月10日。
民间教师节:6月6日
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是6月6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邰爽秋倡导的。邰爽秋出身于贫寒的书香门第,与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曾经被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1930年,邰爽秋到河南大学任教,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他目睹了农村和城镇经济的衰败。于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以救国救民为宗旨的“民生本位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发展民众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平。1931年5月,他联合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程其保、南京一中校长李清悚等人发起倡议,定每年的6月6日为教师节。数日间,得到了南京、上海教育界数百人的响应。
在以后的几年当中,每到教师节,各地都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各学校放假或停课一天,各地报纸大都发行纪念特刊,有的书局还对教师购书给以特别廉价优待。各地不少教师还联名向教育部呈请设立教师节,并通令全国举行庆祝,有的还向国民代表大会提议案,但都无果而终。
民国政府教师节:8月27日
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发展异常艰难。在全国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在民间流行了八年的教师节终于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不过日期更改了。1938年8月8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正式决定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
1939年8月27日的《中央日报》报道:“教育部陈部长(陈立夫)为纪念教师节,今日发表致各校导师书,并于今晚7时至7时20分,对全国教师广播演讲籍表示慰劳之意,对战区各校教师之勤勉奋斗尤致拳拳。又教育部并为确立今后整个教育训育方针,特于本年教师节颁布‘各级教育训育纲要’。”当时未沦陷的省、市、县都按照重庆国民政府的要求举行了纪念活动,或召开纪念大会,推行识字运动。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借“八·二七”教师节举行“献金”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日活动。我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举办了各种庆祝“八·二七”教师节的活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当年的8月27日即在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和教师节大会。1947年8月27日,邮政总局专门发行了教师节纪念邮票,可以算是第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了。1948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逆转,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各大城市的学潮运动风起云涌。同年8月27日上午,南京市政府和各界人士举行祀孔和教师节纪念仪式,这也是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举行的最后一次纪念教师节大会。
新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废除国民党时代的“八·二七”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是全国大多数人只知道“五一”劳动节,而不知道“五一”教师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上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教师日益受到社会尊敬。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将《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在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1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同意恢复教师节。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教师节。这年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迎接第一个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新华网
《孔子圣迹图》局部(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