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9月13日 星期

百年老宅变身文化大院


村里的老建筑被改造成了文化大院。

编者按:近日,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遗址7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6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处。截至目前,漯河市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本报记者将陆续探访这些遗址、遗迹、古建筑,为读者揭开其神秘面纱,呈现其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寻找它们与居民生活曾有的紧密关联,促进这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策划 孙书红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历史上曾叫永庆寨,文化底蕴深厚,有通往货物贸易地的繁忙古道,也有清朝武将的江湖传奇,亦有名声在外的中医世家……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村内现存三座清朝嘉庆年间的古楼和五间老屋。近年来,该村将古民居保护利用与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相结合,把其中一些老屋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场馆,让这些历经200多年尘世沧桑的古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乡村振兴助力。

古建筑历经200多年风雨

9月10日,记者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走进半坡朱村,路两旁是整洁如新的农家小院、色彩艳丽的墙绘、绕村流淌的寨河水。那些古老的建筑屹立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村庄中,好像穿越时空而来,向世人诉说着村庄的往事。

今年61岁的朱耀杰是半坡朱村村民,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多年来,他整理了大量有关村子文化方面的文字材料,搜集了很多农耕时期的老物件。谈及村庄尚存的古建筑,朱耀杰如数家珍。

明朝后期,半坡朱村出现一些官宦世家及富商,他们读书习武,买地盖房,勤劳地建设着村庄。到清朝中晚期,这里成了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人才辈出,美丽富饶。当时,“郾城南,数朱檀,地有几百顷,房有几百间”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群落是半坡朱村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在朱耀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处古建筑。这个院落现存五间房屋,均是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建筑材料为清代的砖、瓦、木料,房屋地基是混砖,屋顶是瓦接檐,历经200多年仍保存完好。随后,记者参观了村里的一处二层古楼房。因常年无人居住,楼房略显破败,但屋脊处砖雕精美别致、栩栩如生。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楼梯和隔层均是木制的,顺着楼梯上到二楼,虽满是灰尘,但每根房梁粗细相同,房屋整体结构坚固,让人赞叹不已。

特色鲜明的文化大院

流逝的岁月湮没了过往的繁华,风雨的侵蚀让老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那神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却流传下来,深深地印在几代人的记忆里。有一些故事真实度已无从考究,却让半坡朱村充满了神秘色彩。

“据村民们代代口头相传,村里有一处古建筑是清朝武将朱元敬的故居。朱元敬从小习得一身好功夫,是武进士,官至游击参将。曾在川、滇剿匪,活捉匪首,并在广东御外敌,战功赫赫。”朱耀杰指着乡贤馆里的一块石头告诉记者,据传这就是朱元敬的练功石。

近年来,半坡朱村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打造成了文化大院,院里的老屋分别变身成党建馆、农家书屋、乡贤馆、非遗馆等。党建馆内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这里也是市委组织部挂牌的“漯河市百优党员教育基地”;非遗馆介绍了省级非遗项目、有近200年历史的“中医朱氏妇科”;农家书屋里摆满了书籍,专供村民借阅。

让古老建筑焕发生机

在半坡朱村,尚存的古老建筑诉说着先祖们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半坡朱人奋发图强、建设村庄。如今的半坡朱村寨河环绕,花香扑鼻,村容整洁,基础设置完善,人们生活和谐幸福。

“乡村古建筑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更是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厚土壤。保护古建筑,就是守望乡村文化振兴之根。”半坡朱村驻村第一书记鲁其明告诉记者,未来,半坡朱村将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尚存的几处古楼,让古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