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柔是人的性格中相对存在的两种形态。刚,有刚强、刚健、刚毅等多层意思;柔,有柔和、温柔、柔弱等多种含义。
据典籍所载,对刚与柔的思考是从老子开始的。越是愚蠢的人越喜欢争强好胜、逞强斗狠,不愿示弱服输。老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提倡柔道。他认为柔弱可以胜刚强,主张以柔克刚。他看到了“滴水穿石”所蕴含的哲理,从而认为“以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刚”。他甚至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鲁迅对老子的思想有很深的理解。其小说《出关》中写道,老子张开自己的嘴,向学生庚桑楚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看:我牙齿还有吗?”回答是没有了;“舌头还在吗?”回答是还在。庚桑楚马上就明白了“硬的早掉,软的却在”的道理。
到了孔子那里,“刚”和“直”成了一种美德。“直”即无隐、无伪、不搞阴谋诡计;“刚”并非是硬气、逞能,而是意味着坚定。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它告诉我们,“刚”被肯定和赞美,并不是因为强硬和厉害,而是因为坚定、不动摇。在孔子那里,“柔”也有了更多的内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就是柔的表现。孔子所赞赏的是人之内在品格的“刚”与“直”,但并不反对处事和成事过程中彼此的妥协和退让。
其实,孔子所赞赏的是一种外柔内刚的人格。在《论语·宪问》里,孔子有言:“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就是说,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如果仍然在做官食禄,是可耻的。这就是内在的“刚”——退避,并不硬碰硬。古代先贤不乏智者,他们明白,妥协不是投降。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放到染缸里也不会被染黑。这就是内在的“刚”。
《荀子·劝学》载“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曾国藩有言“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这些道理大家都懂。
“柔”的关键是容忍,是妥协和退让,有些时候也都是无奈之举——但在不容忍也得容忍、不退让也得退让的时候,你别无选择。这就是所谓变通,能变通就是“柔”。自觉忍让,而不是被动忍让,就是能屈能伸。能屈能伸,也就是有弹性。有弹性就是“柔”。能容忍,知退让,能迂回,避免硬碰硬,是“柔”的关键。
有一个词叫“刚柔相济”,用于褒扬,意思大家都明白,也就是有软又有硬,该软时就软,该硬时就硬。
其实,意思相同的还有“软硬兼施”,只是常常带有贬义。仔细想,街头小混混儿、流氓和无赖更擅长这套伎俩,一会儿横眉怒目,一会儿低声下气,转换极快。在弱者面前很厉害,在强者面前装孙子。鲁迅曾经反复分析过这种人,并总结出一条规律: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这样的“刚柔相济”,实在要不得。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