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9月17日 星期

这对老夫妻把日子过成诗


王金生和连桂花夫妇在写诗。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9月14日,在市区衡山路附近的永冠自然居小区,王金生老人和妻子连桂花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写诗并热烈讨论。夫妻俩每天坚持写诗,把生活过得充满诗意。

携手走过53年 王金生今年81岁,连桂花79岁。退休前,两人都是舞阳县姜店乡二中的老师。两人携手走过53年的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两人中学时就是校友,工作后经人介绍相知相恋。当时他们一个在部队,一个在老家的学校当老师,分隔两地,鸿雁传书,两颗心越走越近。“现在家里还留着很多当时写的信呢。”王金生笑着说。 1968年,相恋9年后,二人喜结连理。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幸福。“我们结婚的时候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那时候物资短缺,副食品凭票供应,她把黄豆炒焦捣碎,掺上青椒做成豆酱,还采来芝麻叶、槐花,挖来野菜,蒸包子、做菜馍,一家人吃得很香。她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裁剪、缝纫、织补毛衣样样在行,常利用节假日给医院缝洗被单、枕头补贴家用……”提起妻子,王金生笑容满面。 王金生从部队转业后也进入连桂花所在学校工作,两人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他们以校为家,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多次获评优秀教师并受到表彰。热爱文艺的王金生还在学校创办了澧水文学社,指导学生创作并在媒体发表30多篇文章。工作之余,两人经常撰写论文,有的获奖,有的在报刊发表。2017年,两人获得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

写诗抒发情怀

退休后,夫妻俩跟随儿女来到市区居住,享受天伦之乐。 2017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看到了一份刊登诗歌爱好者作品的报纸——由沙澧诗词协会主办的《沙澧诗刊》,便萌生了写诗的想法。两人随后开始创作诗歌,有多首作品被《沙澧诗刊》刊发。这更加激发了夫妻俩的创作热情。《放歌新农村》《感恩身边造福人》《中华“鲲龙”》……他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一首首诗表达出来。夫妻俩也加入了沙澧诗词协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共同学习进步。在儿女的鼓励和支持下,夫妻俩经常外出旅游采风,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除了拍照合影,还写诗寄情。 “我们写诗一方面是充实自己的生活、锻炼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希望用诗抒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传递正能量。”王金生表示。两人每天除了养花弄草、锻炼身体,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在诗歌的学习、创作上。有时晚上睡不着,也会起床构思创作。每写好一首诗,他俩总是反复修改、打磨。在他们的家中,记者看到厚厚一摞写满诗歌的本子。三年多来,他们创作的诗歌有千余首,其中一些在报刊上发表。

传承良好家风

夫妻俩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不仅用写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生活中也乐于助人,传承良好家风,教育子女要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他们家摆放着一个储蓄罐,家人经常往里面放零钱,等到攒够一罐就换成整钱,捐给有需要的人。“这个习惯是从我姥姥那一代传下来的。小时候我家厨房里总放着一个罐子,家人做饭的时候就会往里面放一些面粉,等攒够一罐子就送给穷苦人家。这种乐于助人的家风我要传承下去。”连桂花说。老两口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也以实际行动传承着这种乐于助人的家风。 “日月如梭织年轮,桑榆更耐风霜苦;半生只为忙吃穿,老来才得享天伦。夕阳如画无限美,诗书为伴泼茶香。十年树木实非易,并肩同林逐余晖……”这首《咏金婚》是王金生在夫妻俩步入金婚时创作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携手走过53年,老两口把对生活的热爱都变成笔下的诗句,把日子过成了诗。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