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仁峰
教师节刚刚过去。近几日,我常常想起在河南大学上学时的几位老师。4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宛若在眼前,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
1973年9月13日,阳光灿烂。我收拾好父母卖猪卖羊凑齐的盘缠,风尘仆仆地来到河南大学,开启了为期3年的学习生活。
一段时间后,我逐渐熟悉了学校的环境。我仔细研读过河大的历史、查阅过图书馆的书目、仰望过巍峨的铁塔、聆听过风铃的吟唱,在东湖放歌,在城墙漫步……10月上旬的一天,我慕名拜访任访秋教授。他家会客室里摆放着几只脱漆的木板凳,茶几上的白瓷缸锈迹斑斑,破旧的书案上堆满线装古籍,虽简陋却很整洁。在我说明来意后,任教授说:“欢迎造访。希望你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为师无礼品相赠,但书可借你一读……”随后,我拿出入校后写的一篇文章《我为人民上大学》,请他雅正。他欣然提笔改了几字,嘱咐我:“文章言简意赅。投稿吧,准能采用。”还真被老师说准了,几天后此文在《河南日报》3版刊登。
1973年冬季,我兼任新筹建的《开封师院报》编辑。一天,我收到一篇署名朱绍侯的文章,字秀词美,论点突出且论据充分,是一篇佳作。我按同学提供的线索,到历史系找到了朱绍侯先生。他博古通今、思路宽广,且待人和蔼可亲。交谈中,朱绍侯的敬业精神使我受到很大鼓舞,更提高了我对国内外历史的认知水平。2015年,在离开河大多年后,我在第一期《河南大学校友通讯》发表《河南人之歌》的组诗,其中为朱绍侯老师写了一首:“忆昔41年前,师院办报我主编,新识先生朱绍侯,才华出众文灿烂……”
在耕耘文字的岁月里,我受益最多的是导师王文金先生。1974年严冬发生的一件事我至今难忘。一天傍晚,我从图书馆出来正要去学生食堂吃饭,听到身后有人叫我。回头望去,见教我现代文学的王文金老师向我招手:“焦仁峰,食堂开饭的时间过了。走,跟我回家吃去。”我一再推辞,老师硬是把我拉进他家,叫师母李桂花炒了两个菜,又开了两盒罐头,掂出一瓶张弓特曲,催我入席。闻着扑鼻的酒香,我很感动,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王老师说:“豫东人好酒,你在我这儿就和在家里一样,可不能怯生噢。”于是,我端起酒杯先敬老师。一杯杯美酒入喉,我很快有了醉意。饭间,老师问我原来是做啥工作的,又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最近一年在学校的感受。当我说到所写文章常见报端时,他笑道:“你基础好,再努力努力,定会有美好前程……”当我夸他对毛主席诗词解析得透彻时,老师谦虚地说:“我也是刚任教不久,在讲台上经验少,还请多提意见……”毕业后每次去河大,我和同窗都要去找王文金老师叙旧,45年前的事情如在眼前。
关于河大往事,我脑子里装得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准备写本集子,追忆往事,感谢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