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是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1900周年的日子。
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九月二十日,许慎遣子许冲将《说文解字》献与朝廷,标志着《说文解字》正式问世。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徐铉等奉敕校订《说文解字》,令国子监雕为印版,是为宋监本,为后世《说文解字》之定本。清代据宋本重刻《说文解字》的版本主要有孙星衍的平津馆本、额勒布的藤花榭本和丁少山的仿宋监本。仿宋监本承袭宋刻遗风,传世极少,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阅读欣赏、版本收藏价值。近期,我们整理出版了《仿宋监本说文解字》。此次整理以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丁少山据汲古阁旧藏重校刊行的仿宋监本为底本,采用现代工艺影印出版,特邀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王蕴智先生题写书签并作序。作为整理者,笔者试从刊者师承、版本源流、内容特色等几个方面对《仿宋监本说文解字》作一阐明。
《仿宋监本说文解字》由丁艮善校订重刻。丁艮善(公元1829年~1893年),字少山,山东日照人。他精于《说文》及金石文字之学,著作有《阮氏钟鼎款识校录》《说文部首句读》《吕氏春秋校录》等十余种著作,世称“山左宿学”。学政汪鸣銮以其学行俱优,保荐其为翰林院待诏。张之洞重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时延其主事。少山受业同邑许瀚。许瀚,字印林。许瀚曾师从王引之,治学颇受王氏启迪。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并称“高邮二王”。追溯少山学术渊源,我们认为,丁氏师承乾嘉之学,其校刊《说文》博采通人,盖不空作,皆有依据。
《仿宋监本说文解字》刊刻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扉页篆书题“仿宋监本说文解字”,牌记隶书题“据汲古阁旧藏本重校刊光绪七年冬成”,标目后有“丁少山”“艮善校字”及“拾遗补埶”印章。其版式与平津馆本、藤花榭本大体相近。笔者所藏的两种本子,一种书前有光绪八年春潘祖荫序,一种无潘序,后来笔者到南京图书馆觅得丁艮善跋,并整理附后。据丁氏跋,仿宋监本所依祖本“即世传毛氏所得北宋小字本也,其本今藏山东聊城杨氏海原阁。卷中唯毛氏印记及孙渊如先生印最多”。许瀚及其弟子丁少山、丁楙五将该祖本与孙星衍(字渊如)平津馆本《说文》相对照,“乃知孙所据者即其本也”。丁氏见其书背有元代地理名称,故断定该祖本为宋版元代印本。
关于仿宋监本的内容特色,已有前辈论及。晚清叶德辉先生在《郋园读书志》里将其与平津馆本详加互勘,周祖谟先生将其与汲古阁、平津馆、藤花榭、皕宋楼诸本相比较,并提出各自意见。总的看,仿宋监本与汲古阁本、平津馆本关系密切。孙本误者丁本多半改正,孙本误丁本不误者大约有八十条,孙本误丁本亦误者有四十余条,也有孙本不误丁本误的,丁本有几处反切与各本都不同。周祖谟先生所指“最可注意的”校改之处如:第一上丨部“中,和也”,祖本“和”本作“而”,孙氏以为“而”是“内”之误,丁氏认为丨部的字多与旗帜相关,丨即是旗杆。《周礼·夏官·大司马》:“依序和出”,中、和都是旗的意思,据各本将“而”改作“和”。第八上人部“伦,卢屯切”,别本“卢”或作“田”;第十上马部“駜,马肥也”,别本“肥”或作“饱”;第十三上糸部“绾,恶色绛也”,别本“色”或作“也”……丁氏的这番改动均极精审,他在跋中直言其目的:“借以补证孙本,期还大徐本之旧”。此外,该本避讳特点也需说明。对清代帝名用字,如第四下玄、第四下胤、第十二下弘、第七上曆、第九上顒、第一上琰、第七上旻、第五上寧均“敬缺末笔”,但未避禛字,字形中包含玄、弘、寧的字大都作了避讳。笔者在将仿宋监本与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比对时,还发现丁本的许多独特异文值得注意和研究。
《仿宋监本说文解字》祖自宋本,传承有序,又经名家校刊,在说文学史乃至文字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份珍贵的汉字文化遗产。整理影印出版《仿宋监本说文解字》,将为学界和社会提供一个学习研究《说文解字》的新选择,助力汉字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提升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