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
志愿军老战士张培岭
难忘烽火岁月 珍惜幸福生活


志愿军老战士张培岭

■文/图 本报记者 谭艺君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近日,记者采访了志愿军老战士张培岭,听他讲述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上经历的那些峥嵘往事。

刚下过一场秋雨。在源汇区问十乡问十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菜蔬青青,空气中散发着草木清香。这就是张培岭的家。张培岭今年89岁,他精神矍铄、步伐矫健、耳聪目明、思路清晰。

70年前,年仅19岁的张培岭远赴异国他乡,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铁血后勤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随着老人缓缓的讲述,战火纷飞的往事历历在目。

张培岭出生于1932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也没上过学,14岁就到国民党的部队当兵,驻守在新乡市。”张培岭告诉记者,1949年1月,新乡市和平解放,他随起义部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培岭在新战士政治学校学文化、学政治理论,并在战场血与火的淬炼中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1950年,张培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随后,他被调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华北军械库。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张培岭和战友纷纷写血书请战,誓死保家卫国。1951年11月,张培岭同华北军械库的51名战友一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作战。他和其中3名战友被分配到志愿军某部军械库,负责保管枪支弹药。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后勤补给线是敌军的重点轰炸目标。张培岭驻守的军械库建在山洞里,山洞很大,能容纳50个车皮的炮弹。军械库的枪支弹药每天进出量很大。敌军轰炸机在头顶呼啸,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每天检查、装卸枪支弹药,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

张培岭回忆说,铁路线、铁路桥、火车站等后勤补给通道,敌军就没有停止过轰炸。“一次,从国内运来三个车皮的炮弹,正在火车站装卸时遭到敌机轰炸,引发炮弹爆炸,当时正在装卸炮弹的一个连的战士都牺牲了。”讲到这里,老人声音哽咽,眼里泛起泪光。

“在朝鲜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食物运送不过来,吃不上饭,每天吃的都是土豆。”张培岭和两名战友住在附近朝鲜老百姓家里。“他们家有四口人,大爷、大妈60岁左右,他们的儿子在前线作战,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在朝夕相处中,三名战士和朝鲜家庭结下了深厚情谊,大妈看他们吃不上饭,就经常做饭给他们吃。

讲述中,张培岭拿出了几枚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老人说,这些纪念章保留至今已经70年,每看一次就会想起那段光辉岁月,会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55年春,张培岭老人从朝鲜归来,同年复员回到家乡问十村。他曾担任村干部多年,还在郾城钢铁厂运输队和问十面粉厂工作过。不论做什么工作,他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比起来,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是本质,必须时刻冲锋在前!”张培岭总是这样说。

如今,尽管已经年近九旬,但作为一名有7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依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的党员会议,经常为村子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方面提出了整修道路、修建公厕和文化广场等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竭尽所能为村庄建设发挥余热。“他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面,看到村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就会向村干部当面提出来。”村民张松耀告诉记者,老人性格开朗、德高望重,是个热心肠,经常为邻里调解纠纷、排忧解难。

1956年,张培岭和同村的葛秀枝结婚。二人相濡以沫,勤俭持家,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养育了六个子女。在家庭中,他要求子女做人要诚、做事要实。“我父亲从小就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张培岭的儿子张会鹏告诉记者。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对两位老人非常孝顺。张培岭经常给自己的孙子和村里的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和红色基因,重温历史,让他们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在战场上经历了九死一生,更是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张培岭老人抚摸着前不久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激动地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